[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清除皮肤表面脂肪颗粒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62092.7 | 申请日: | 2016-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1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周沛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沛灵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B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清除 皮肤 表面 脂肪 颗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美容院和家庭日常美容领域,特别是涉及清除皮肤表面脂肪颗粒的装置。
背景技术
脂肪颗粒或者脂肪粒,是美容上的一个俗称。从医学角度讲,脂肪粒应该分为粟丘疹和汗管瘤两种,大家通常说的脂肪粒实际上是指粟丘疹。脂肪粒是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约针头般大小,看起来像是一个小白芝麻,一般在脸上,特别是女性的眼周。目前较为直接快速的清除脂肪颗粒的方法,为用粉刺针或其他种类的针挑开皮肤,挤出脂肪颗粒。而由于脂肪颗粒的位置较为靠近眼部,且皮肤较为柔软,用针挑时不好把握力度,操作较为困难,并且还容易引起感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的小型装置,用于清除脂肪颗粒。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发明主要由一个三层套筒即外筒、中筒5、内筒9与一根细长的带有微小倒刺的针构成。在形状、构造及结合上,细针的近端固定在内筒远端面的中心部位即插针固定孔8处,抽拉内筒9可使细针经过中筒5的密封垫3上的密封圈4穿过外筒的吸气口1,到达皮肤。为保证抽拉结构的密封,中筒端面采用橡胶类弹性材料,该端面密封结构类似医用注射器。中筒内壁上设计了限位环6。在内筒的远端面和近端分别设置有排气孔7、10。
该小型装置与单纯针挑的方式相比有以下优点:
通过抽拉本装置的中筒5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负压,使脂肪颗粒鼓起,再推动本装置上带有消毒细针的内筒9,可以准确快速扎破脂肪表面的皮肤,避免了针挑过程中施力不便的问题;限位环6可精准控制针头2进入颗粒的深度,避免用力不当刺伤皮肤。
通过抽拉本装置的中筒5,无需挤压脂肪颗粒即可将其从皮肤内吸出,准确定位和施力,同时更加容易保证操作过程的卫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清除皮肤表面脂肪颗粒的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1为外筒吸气口,2为针头,3为中筒密封圈,4为针头密封圈,5为中筒,6为限位环,7为排气孔,8为插针固定孔,9为内筒,10为排气孔。本发明实施使用时,将针筒口部对准脂肪颗粒,使之成为密闭体系。缓慢向外抽动针筒中层5,使体系内压强减小,脂肪颗粒被吸至鼓起。推动内筒长针,戳破脂肪颗粒的皮肤表面。再次向外抽拉中筒5,将脂肪颗粒吸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沛灵,未经周沛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620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疗器械导入润滑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快速脑颅引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