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状件焊装快速对接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62430.7 | 申请日: | 2016-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17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哲皓;杜继涛;王浩;杨梅;谷星熠;盛文超;盛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37/053 | 分类号: | B23K37/053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智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93 | 代理人: | 李明洁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状 件焊装 快速 对接 定位 装置 | ||
1.一种利用管状件焊装快速对接定位装置进行焊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一对间隔布置的支撑架(3)内侧同轴间隔配置固定夹紧组件(1)和移动夹紧组件(10),固定夹紧组件(1)固定安装在一个支撑架(3)上,移动夹紧组件(10)通过第一推进组件(2)安装在另一支撑架(3)上,并且能够在第一推进组件(2)的推动下沿轴向平移,从而改变固定夹紧组件(1)和移动夹紧组件(10)之间的距离;
所述固定夹紧组件(1)和移动夹紧组件(10)分别包括中空的外框(101)和沿外框(101)内周向间隔配置的多个夹紧块(102),夹紧块(102)通过第二推进组件(5)安装在外框(101)上,第二推进组件(5)为沿外框(101)径向间隔均匀布置的3个;夹紧块(102)相对的内侧沿固定夹紧组件(1)或移动夹紧组件(10)轴向活动安装滚轴(103),滚轴(103)能够绕自身轴向转动,滚轴(103)围成弧形的压紧腔,夹紧块(102)能够在第二推进组件(5)的推动下垂直于固定夹紧组件(1)或移动夹紧组件(10)轴向同步移动,从而改变压紧腔大小;
在两个支撑架(3)顶部,沿夹紧组件轴向分别对应开设通槽(301),通槽(301)底部配置活动支撑块(7),活动支撑块(7)上间隔活动安装多个万向滚珠(701),万向滚珠(701)能够在活动支撑块(7)上转动,其顶部外露于活动支撑块(7)上方,形成支撑面,活动支撑块(7)能够在第三推进组件(8)的推动下通槽(301)内沿槽腔深度方向移动;
所述装置还包括独立分离的多块厚度不同的缓冲垫片(9)和旋转机构(13);
焊接前,先将需要焊接的两个管状件分别搁置在固定夹紧组件(1)、移动夹紧组件(10)和与其相对应的支撑架(3)上,先同步调整两个夹紧组件的夹紧块(102),使每个夹紧块(102)上的滚轴(103)都与管状件(4)相接触,夹紧腔大小与管状件(4)外径相匹配,此时,两管状件(4)分别位于固定夹紧组件(1)和移动夹紧组件(10)的中心位置处,两管状件(4)轴线重合;接着,根据管状件(4)的焊缝要求选用适当厚度的缓冲垫片(9),保持大致垂直于管状件(4)的轴向插入两管状件(4)对接端之间,缓冲垫片(9)的一侧板面与固定夹紧组件(1)上的管状件(4)对接端端面相接触;然后,通过第三推进组件(8)调整活动支撑块(7)调节到合适高度,使两个活动支撑块(7)上的支撑面分别紧贴两个管状件(4),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最后,启动第一推进组件(2),将移动夹紧组件(10)推向固定夹紧组件(1),直至移动夹紧组件(10)上夹紧的管状件(4)对接端端面与缓冲垫片(9)的另一侧板面接触,此时,两管状件(4)的对口及固定作业完成,随后,由人工/机械焊接;
焊接过程中,先焊接位于第一推进组件(2)上方的两个第二推进组件(5)之间的那一段120°弧度的管状件(4),该段焊接完成时两管状件(4)已连接为一体,然后第二推进组件(5)稍微松开,通过配置在管状件(4)非对接端上的旋转机构(13)将两管状件(4)转动120°后再次夹紧焊接120°弧度的管状件(4),如此总共3次,每次焊接一段120°弧度的管状件(4),直至将管状件(4)焊接完成;
焊接结束后,第二推进组件(5)反向移动,松开并取下已完成的焊接件,重新进行管状件(4)的装夹,实现流水线式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状件焊装快速对接定位装置进行焊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推进组件(2)为气体增压泵,油压缸或者电动伸缩杆,第一推进组件(2)数量为两个,位于固定夹紧组件(1)和移动夹紧组件(10)中部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状件焊装快速对接定位装置进行焊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进组件(5)为压缩气缸,液压油缸或者电动伸缩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管状件焊装快速对接定位装置进行焊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推进组件(8)包括相互垂直配置的推杆(801)和顶杆(802),通槽(301)底部朝向支撑架(3)一侧开设“L”形的折弯通道(302),第三推进组件(8)配置于折弯通道(302)内,推杆(801)和顶杆(802)一端在折弯通道的转角处通过端部斜面连接,顶杆(802)另一端固定在活动支撑块(7)上,推杆(801)另一端设有旋转手柄(803),旋转手柄与支撑架(3)之间螺纹连接,旋转手柄(803)转动时,推杆(801)能够能够推动顶杆(802)沿通槽(301)槽腔深度方向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6243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