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氨磺乐灵浸渍刺葡萄种子的倍性诱变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74937.4 | 申请日: | 2016-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181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蔡冬元;林继华;刘芳;欧阳英;徐一兰;邓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1/08 | 分类号: | A01H1/08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43113 | 代理人: | 郭立中,蒋尊龙 |
地址: | 410126 湖南省长沙市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磺乐灵 浸渍 葡萄 种子 诱变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氨磺乐灵浸渍刺葡萄种子的倍性诱变方法。
背景技术
刺葡萄(V.davidii.Foex)属东亚种群,2n=38,是我国南方主要野生葡萄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亚热带温湿雨林丛山中,能较好适应高温多湿气候条件,对葡萄常患病害白腐病、炭疽病、黑痘病等具有很好抗性,适应性强,这一独特表现为南方葡萄无公害化种植描绘了广阔前景,也为葡萄耐湿性砧木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提供了优秀资源与材料。刺葡萄的新蔓、嫩叶与果实色彩非常丰富,观赏效果与价值比普通葡萄更高,是公园、庭院等处优良垂直观赏绿化植物。大多数刺葡萄果粒的皮色为兰黑色或兰紫色,药用效果与价值比一般葡萄更显著,更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与栽培于长江以南的其它葡萄相比,刺葡萄更适于葡萄的加工与酿酒,其附加产品更丰富,附加值更高。因刺葡萄具有上述几方面独特表现,长江以南许多地方的农民已把野生刺葡萄家植化并获得了极大成功。
刺葡萄果粒较小,果内含种子较多。已有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刺葡萄已萌动种子和生长芽,诱其染色体加倍而成功获得刺葡萄多倍体的研究报道。但秋水仙素是一剧毒植物碱,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对处理对象和操作者带来极大危害。氨磺乐灵(oryzalin;CAS为19044-88-3,分子式:C12H18N4O6S,分子量:346.36),又叫黄草消(除草剂)、安磺灵、氨磺灵、消草磺灵等,当前生产上主要用于杂草的芽前除草。它和秋水仙素一样,是一种抗微管物质,当它们与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接触后,能有效抑制微管的聚合过程,阻碍纺锤丝形成,从而诱使植物细胞核内染色体成功加倍。近年来,国外已有将氨磺乐灵作用于苹果、梨、猕猴桃等植物染色体,并成功使这些植物染色体加倍的报道,认为氨磺乐灵是除秋水仙素外又一适合植物染色体加倍的化学试剂,与秋水仙素相比,氨磺乐灵具有低毒性、低浓度、低成本、高效率诱导染色体加倍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植物倍性诱变剂。
邵果园等人在《中国南方果树》2013,42(6):24-27上公开了“氨磺乐灵在园艺植物倍性育种上的应用”,该文章主要介绍了氨磺乐灵作用于苹果、猕猴桃、梨、百合等植物染色体并诱使其加倍。而葡萄属植物,特别是刺葡萄,与上述植物在植物学分类、生长特征与生长习性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现在国内还没有将氨磺乐灵运用于刺葡萄并诱导刺葡萄染色体加倍的成功报道,本研究的意义是首次利用氨磺乐灵(Oryzalin)作用于已萌动的刺葡萄种子并对其进行倍性诱导,为得到粒大优质,少籽或无籽的刺葡萄多倍体新品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与新品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将氨磺乐灵应用于刺葡萄种子的倍性诱变,并探索合适的倍性诱变条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氨磺乐灵浸渍刺葡萄种子的倍性诱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氨磺乐灵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中,再用水稀释至氨磺乐灵的质量浓度为0.0025%-0.0035%,得氨磺乐灵溶液;
(2)将处于露白阶段的刺葡萄种子浸渍于氨磺乐灵溶液中12-36小时,即完成刺葡萄种子的倍性诱变。
进一步地,所述氨磺乐灵溶液中二甲基甲酰胺的质量浓度为0.04%-0.08%。
进一步地,所述刺葡萄种子浸渍于氨磺乐灵溶液中的温度为24-28℃。
进一步地,所述刺葡萄种子的浸渍时间为20-28小时。
进一步地,所述氨磺乐灵溶液中氨磺乐灵的质量浓度为0.003%。
进一步地,在刺葡萄种子浸渍于氨磺乐灵溶液的过程中,晃动或搅动氨磺乐灵溶液。
根据现有技术的内容,发明人尝试将0.1%的氨磺乐灵溶液直接用于刺葡萄种子的倍性诱变,发现诱变效果很差,诱变率很低,不到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749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