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型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78533.2 | 申请日: | 2016-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708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许冰;石雄伟;袁卓亚;刘海鹏;秦军;冯威;苗建宝;柯亮亮;雷丹;田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公路研究院;柯亮亮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E01D1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结 预应力 钢板 混凝土 组合 加固 设计 方法 | ||
1.一种T型梁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组合加固构造确定:对所加固T型梁(3)的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进行确定;所加固T型梁(3)为钢筋混凝土梁;
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包括布设在所加固T型梁(3)的需加固区下方的底钢板(1)、两个分别布设在所述需加固区左右两侧的纵向侧钢板(2)和两个分别布设在所述需加固区前后两端的端部封堵钢板,所述底钢板(1)和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均呈纵桥向布设,所述底钢板(1)和纵向侧钢板(2)均为平直钢板且二者的纵向长度均与所述需加固区的长度相同;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均呈横桥向布设;所加固T型梁(3)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一个呈水平布设的翼板和一个位于所述翼板正下方的腹板,所述腹板呈竖直向布设;所述底钢板(1)呈水平布设,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对称布设在底钢板(1)左右两侧上方,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连接于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的前后两端之间,所述底钢板(1)、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和两个所述端部封堵钢板组成一个由下至上套装在所加固T型梁(3)的腹板下部的钢套箱,所述钢套箱内设置有多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且所述钢套箱内浇筑有混凝土结构(5);所述混凝土结构(5)分为位于所述腹板下方的底部混凝土结构和左右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腹板左右两侧的侧部混凝土结构,两个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呈左右对称布设且二者的厚度均与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的厚度相同,所述底钢板(1)和两个所述纵向侧钢板(2)的厚度均相同且三者的材质均相同;多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的内侧中部,多根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直径和长度均相同且其呈均匀布设;
步骤二、加固前T型梁结构参数确定:对所加固T型梁(3)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
所确定的所加固T型梁(3)的结构参数包括所加固T型梁(3)内所设置纵向受压钢筋(6-1)的截面面积Asy′、纵向受压钢筋(6-1)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sy′、所加固T型梁(3)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6-2)的截面面积Asy、纵向受拉钢筋(6-2)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sy、所加固T型梁(3)内受压区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as′、所加固T型梁(3)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6-2)的重心与所述腹板底部的距离a0、所述翼板的宽度bf′、所述翼板的厚度hf′、所述腹板的宽度b′以及所加固T型梁(3)的梁高h1和截面有效高度h01,h1为所述翼板与所述腹板的高度之和,h01为所加固T型梁(3)内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其中Asy′和Asy的单位均为mm2,fsy′和fsy的单位均为MPa,as′、a0、bf′、hf′、b′、h1和h01的单位均为mm;
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位于所述翼板内,所述纵向受拉钢筋(6-2)位于所述腹板内,所述纵向受压钢筋(6-1)和纵向受拉钢筋(6-2)均为非预应力钢筋,且所加固T型梁(3)的中性轴从所述腹板内穿过;
步骤三、组合加固构造结构参数确定:根据步骤二中确定的所加固T型梁(3)的结构参数,采用数据处理设备对步骤一中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
所确定的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包括tsp、hspw、thn和b,其中tsp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厚度,hspw为纵向侧钢板(2)的高度,thn为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或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的厚度,b为底钢板(1)的宽度;
对步骤一中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的结构参数进行确定时,过程如下:
步骤301、参数初始化:采用与所述数据处理设备相接的参数输入单元,输入步骤二中确定的所加固T型梁(3)的结构参数,并对tsp、b、hspw和thn的初始值分别进行设定;其中,tsp=tspm且tspm=5mm~7mm,thn=thnm且thnm=70mm~90mm;b=b′+2tsp+2thn(1);
hspw=c0×h(2),
其中c0=0.15~0.4,h为加固后梁体的高度且h=h1+thn+tsp(3);
所述加固后梁体为采用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对所加固T型梁(3)进行加固后的梁体;
步骤302、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
tsp max=min(tsp1,tsp2,tsp3)(4),
计算得出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 max;
公式(4)中,
公式(4-1)、公式(4-2)和(4-3)中,α1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fc为所加固T型梁(3)的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且其单位为MPa,β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受压区高度与中性轴高度的比值且β=0.8;Esy为所加固T型梁(3)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6-2)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MPa;Esp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MPa;
公式(4-1)中,其中εspy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屈服应变,εcu为所加固T型梁(3)的受压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εi1为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底钢板(1)的滞后应变;x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对εspw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pw10;再判断εspw10是否大于当时,否则,εspw1=εspw10;其中或h'=h;εi2为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纵向侧钢板(2)的滞后应变;
对εs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10;再判断εs10是否大于当时,否则,εs1=εs10;
公式(4-2)中,其中εsy为纵向受拉钢筋(6-2)的屈服应变;
对εsp1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p10;再判断εsp10是否大于当时,否则,εsp1=εsp10;
对εspw2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pw20;再判断εspw20是否大于当时,否则,εspw2=εspw20;
公式(4-3)中,
对εsp2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εsp20;再判断εsp20是否大于当时,否则,εsp2=εsp20;
对εs2进行计算时,先根据公式(4-32),计算得出εs20;再判断εs20是否大于当时,否则,εs2=εs20;
步骤303、加固钢板厚度与混凝土厚度确定:采用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对tsp和thn分别进行确定,过程如下:
步骤3031、超筋判断:判断步骤302中计算得出的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是否小于tspm: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2;否则,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未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3;
步骤3032、参数增大调整,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321、混凝土厚度增大调整及混凝土厚度超限判断:将thn增大Δthn,并对增大后的thn进行混凝土厚度超限判断:当增大后的thn>thnM时,判断为混凝土厚度超限,将增大后的thn减小Δthn,并进入步骤30322;否则,当增大后的thn≤thnM时,判断为混凝土厚度未超限,并进入步骤30323;
其中,Δthn=15mm~25mm;thnM为预先设定的所述底部混凝土结构或所述侧部混凝土结构的最大厚度;
步骤30322、加固钢板厚度增大调整:将tsp增大Δtsp,并进入步骤30323;其中,Δtsp=1mm~3mm;
步骤30323、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计算及超筋判断:按照步骤302中所述的方法,计算得出此时加固钢板理论最大厚度tspmax,并判断tspmax是否小于tspm: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超筋状态,返回步骤30321;否则,当tspmax≥tspm时,判断为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处于未超筋状态,并进入步骤3033;
步骤3033、抗弯承载力验证:调用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块且根据公式对此时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Mu进行计算,并将计算得出的Mu与Mu′进行差值比较:当Mu<Mu′时,返回步骤3032;否则,当Mu≥Mu′时,完成混凝土厚度和加固钢板厚度确定过程并输出thn和tsp,再进入步骤304;Mu′为加固后梁体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
公式(5)中,x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fspy为底钢板(1)或纵向侧钢板(2)的钢板抗拉强度设计值,Asp为底钢板(1)的横截面积且Asp=b·tsp,Aspw为纵向侧钢板(2)的横截面积且Aspw=tsp·hspw;σp为预先确定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张拉控制应力值,Ap为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截面面积;a为所述无粘结预应力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构造内所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4)的重心与所加固T型梁(3)内所设置纵向受拉钢筋(6-2)的重心之间的距离且
其中,fspy和σp的单位均为MPa,b、x和a的单位均为mm,Asp、Aspw和Ap的单位均为mm2;
步骤304、纵向侧钢板高度与底钢板宽度确定:结合步骤303中输出的tsp和thn,所述数据处理设备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底钢板(1)的宽度b并输出b;同时,所述数据处理设备先根据公式(3)计算得出所述加固后梁体的高度h,再根据公式(2)计算得出纵向侧钢板(2)的高度hspw并输出hsp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公路研究院;柯亮亮,未经西安公路研究院;柯亮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7853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