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式井点塑排真空系统总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79659.1 | 申请日: | 2016-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879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张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E02D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29 | 代理人: | 赵海波 |
地址: | 202155 上海市崇明***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井点塑排 真空 系统 总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式井点塑排真空系统总管。
背景技术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7.1.1规定,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在软弱地基上进行建筑施工前,需要先对软弱地基进行固结处理,常规的固结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常规真空预压加固,常规真空预压加固“陆上和江海湖沼域水下”软土地基均需要铺设密封膜、砂垫层,但存在以下缺点:
1、大面积密封膜施工难度大,陆上真空预压需要大量人工铺膜机械化程度低,尤其是水下真空预压密封膜更难施工;
2、pvc密封膜强度低容易破损漏气、二层密封膜一层土工布造价高,查找漏气点难,密封效果不佳;
3、大量的pvc密封膜不环保;
4、膜下地表最大可达负压80kPa,负压往土层深部传递损耗快,一般往深部传递每米损失负压10kPa左右,地表8到10米左右以下软弱土体真空预压效果差,有效加固深度浅;
5、加载面在原地表或回填土地表,即使表层密封膜不漏气,加固区四周浅层土体慢漏气仍无法忽视,尤其是90天左右长时间加载的情况下,在地下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加固区四周浅层土体漏气程度更加堪忧。
二、改进型的真空预压加固存在以下缺点:
1、去砂垫层改为手型接头直连塑排板模式,改间接传递负压为直接传递负压模式,但其仍需要密封膜,最大负压加载面仍在地表;
2、吹填泥浆形成密封层或真空支管直连塑排入土1.5米左右或真空滤管地下3米左右侧吸塑排替代密封膜,真空预压初期10天左右密封较好,但随着吹填泥浆失水固结开裂、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密封效果大打折扣;
3、围海造地超软土无法机械施工,先做人工插板浅层塑排真空预压,待其地基强度适合机械施工,再做深层真空预压,围海造地超软土真空预压和常规真空预压原理工艺几乎一致,只是人工和机械的简单区别,过程较复杂,造价高、效率低;
真空预压90天地下水位下降一般仅为1~3米,实际应用一般处理深厚软土地基,浅层效果不佳,理论上加固后地基承载力一般为80kPa左右,而实际应用浅表层地基承载力往往过低甚至只有30~50kPa。
三、真空降水联合强夯施工存在以下缺点:
1、轻型井点降水+强夯
传统总管和支管,支管深度一般6米,井点间距一般为4*4m,采用真空降水,只有降水或降水预压功能,由于深度浅间距大时间短不能同时兼具真空预压负压固结作用;
2、管井降水或深井降水+强夯
传统总管和支管,管井采用潜水泵重力降水,深井降水采用潜水泵重力降水和真空降水结合的方式,井点布置间距更大,一般15*15m,粗而疏的处理方式,侧重于降水,由于间距过大时间短不能同时兼具真空预压负压固结作用;
降水强夯处理地基因降水粗而疏的布点和短期(30天左右)处理方式,仅适合浅层处理;
以上诸法均存在可以改进和优化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施工效果好的一体式井点塑排真空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一体式井点塑排真空系统总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横管和纵管,所述横管由多个横管分段以及多通连接段连接而成,相邻两个横管分段之间通过多通连接段进行连接,横管分段包括一个颈缩段和直管段。
同一个横管分段的颈缩段至纵管的距离比直管段至纵管的距离长。
多通连接段采用八通连接段,八通连接段包括连接段主体,连接段主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横管分段接口,在连接段主体上向前和向后分别设置有三个连接管接口,连接管接口与其临近的连接管进行连接,横管分段接口与其临近的横管分段连接。
所述纵管由多个纵管分段以及三通接头连接而成,相邻两个纵管分段通过三通接头连接,三通接头的第三个接口连接临近的横管,纵管分段上还设置有单向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密封系统改进一:
取消砂垫层,通过将一体式井点塑排真空系统的井点管处的浅层土体作为覆膜下的第一道关键密封层; 密封效果好,施工简单可靠、节省材料;
2、密封系统改进二:
与常规真空预压密封系统相同设置,含土工布密封膜及泥浆密封帷幕;
3、密封系统改进三:
围堰内的待加固区域表面覆水密封,形成覆膜下的第三道密封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796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