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气体排放降噪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82209.8 | 申请日: | 2016-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523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五环石化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K11/16 | 分类号: | G10K11/16 |
代理公司: | 成都欣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92 | 代理人: | 王海文 |
地址: | 6414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气体 排放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气体排放降噪装置,包括由筒体包裹而成的内腔,设置在筒体下端的进气输入管,设置在内腔上部的出口吸声体,内腔的下部设置有降噪装置,该降噪装置与进气输入管相连,包括由不少于2层的至筒体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的小孔管、设置在小孔管顶端的盖板及设置在小孔管之间或内、外侧的金属丝网所构成。本发明采用多层小孔管组合的型式,其上孔径曾规律的递减结构设计,配合设置在小孔管之间的金属丝网,可大幅增加流体压力损失,增加降噪效果;金属丝网可用作吸声材料,具有吸收声音功能,额外加强降噪效果,同时也可过滤管道中的残渣、杂质、焊渣、切屑,避免小孔管上的小孔被堵塞,进而避免小孔管丧失气体排放降噪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降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压气体排放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压气体或蒸气排放的时候,其噪音具有强度大、频谱宽、影响范围大的特点。排放噪音一般都是由高速气流流动的不稳定性所产生,流动的气流一般具有高压、高流速或高温的特点,它是化工、石油、电力、冶金、制药、纺织等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噪音源。
当排放设备将高压气体或蒸气排放时,由于高压气体或蒸气的高速流动冲击,将会产生巨大噪音,对员工安全与周边环境居民生活品质影响甚巨,需进行高压气体排放降噪。现有技术中或者是现有行业中,一般通过使用多孔扩散消声器原理,利用体积膨胀来进行高压排气的降噪,然而多孔扩散消声器比较适合低压气体的排放降噪,对于高压气体排放因为受到使用空间无法任意扩大,多孔扩散消声器对于高压气体排放的降噪效果有其局限性。另有,可以通过使用小孔消声器将噪音频率移往高频,超过人耳可听见频率的范围来进行降噪,但是缺乏相应的减压装置与消声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所述,本发明之目的是开发一种针对高压气体的排放降噪装置。
本发明原理:采用多层小孔管,小孔管之间铺设金属丝网,再辅以吸隔声体来加强高压气体排放降噪装置的降噪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该降噪装置包括由筒体包裹而成的内腔,筒体的下端设置进气输入管,内腔上部设置出口吸声体,上述特征属于现有技术,出口吸声体的材料构成在现有行业技术中均有所披露及应用。本发明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内腔的下部设置有降噪装置,该降噪装置与进气输入管相连,包括由不少于2层的至筒体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的小孔管、设置在小孔管顶端的盖板、设置在小孔管内侧或小孔管外侧的金属丝网构成。该降噪装置上侧与出口吸声体相连,还包括设置在最外层小孔管上端的盖板吸声模块,设置在盖板吸声模块上面的大型实心盖板,设置在出口吸声体与降噪装置之间的多孔通风板及设置在多孔通风板上方的导风板。
进一步地,为加强吸隔声效果,所述筒体的侧壁和底壁设计为空心夹层结构,空心夹层内分别填充有相应的侧壁吸声模块和底壁吸声模块。侧壁吸声模块和底壁吸声模块的材料采用诸如玻璃棉之类的吸声材料制成,这里对具体的材料选择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为加强降噪效果,在该装置的进气源头处,即进气输入管内设置有输入管孔板。
进一步地,所述出口吸声体至少设置2个,所述出口吸声体沿着筒体方向相等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为加强降噪效果,在所述最外层小孔管上部、盖板上表面处还设置有盖板吸声模块,盖板吸声模块上面设置有大型实心盖板。
进一步地,为加强减压消声效果,在所述最内层小孔管内也设置有金属丝网,在所述最外层小孔管外侧也设置有金属丝网。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降噪装置由三层至筒体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的小孔管、设置在小孔管顶端的盖板、设置在小孔管之间、设置在最内层小孔管内的金属丝网、设置在最外层小孔管外側的金属丝网所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设有2~5mm小孔,所述小孔管设有2~5mm小孔,至最内层小孔管开始,相邻外层小孔管的孔径为相邻内层小孔管孔径的0.5~0.8倍,孔径逐次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五环石化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五环石化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822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