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公用导频调度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404281.6 | 申请日: | 2016-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3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18 | 代理人: | 谢安昆,宋志强 |
地址: | 1001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用 调度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公用导频调度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长期演进(LTE)的普遍商用,无线数据业务也呈现爆炸式增长。在数据业务增长快速的同时,支持更多的业务类型也给现在的LTE网络带来了挑战。这些挑战也逐渐成为LTE网络演进的主要方向。
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时延的缩短。对于无线传输,现在的LTE的基本调度单元(TTI)长度为1ms,一次数据传输的平均时延在10ms左右。根据最新的ITU对于未来网络的要求,单向数据业务要满足1ms的平均传输时延。
为了更好的提升用户体验,并尽量满足网络演进需要,LTE也将逐步支持更短的TTI,在将1ms(14符号)的TTI减少到2个符号时,现有实现中并未给出公用导频的调度方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一种公用导频调度方法和装置,能够降低平均空口时延,且有效降低终端在进行数据解调时的检测复杂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公用导频调度方法,应用于2符号的公用导频调度,该方法包括:
基站在配置2符号的公用导频时,针对端口0和端口1,添加导频单元的符号位置分别为第3个符号、第10个符号和第14个符号上,且端口0和端口1添加导频单元的子载波位置不相同;
在向终端发送数据时,根据本地配置的2符号的公用导频进行调度,使终端根据本地配置的2符号公用导频解调接收到的基站发送的数据,所述终端配置的2符号的公用导频与所述基站配置的2符号的公用导频相同。
一种公用导频调度装置,应用于进行2符号的公用导频调度的基站上,该装置包括:配置单元和发送单元;
所述配置单元,用于在配置2符号的公用导频时,针对端口0和端口1,添加导频单元的符号位置分别为第3个符号、第10个符号和第14个符号上,且端口0和端口1添加导频单元的子载波位置不相同;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向终端发送数据时,根据所述配置单元本地配置的2符号的公用导频进行调度,使终端根据本地配置的2符号公用导频解调接收到的基站发送的数据,所述终端配置的2符号的公用导频与所述基站配置的2符号的公用导频相同。
由上面的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中通过在基站和终端上配置的2符号的公用导频,能够支持2符号的公用导频调度。该方案的实现能够降低平均空口时延,且有效降低终端在进行数据解调时的检测复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公用导频结构示意图;
图2为基本的调度单元为2个符号时公用导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公用导频调度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公用导频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于上述技术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现有LTE协议,支持2端口(端口0和端口1)发送的公用导频。LTE的一个RB由144个基本的资源单元(RE)组成,时域14个符号,频域12个符号。
参见图1,图1为现有公用导频结构示意图。其中,端口0的导频单元分布由横线方框表示,端口1的导频单元分布由竖线方框表示。LTE现有的调度单元时间长度为1ms,1ms内有14个符号。可见,现有的导频时域分布间隔为3-4个符号。
参见图2,图2为基本的调度单元为2个符号时公用导频结构示意图。图2中把基本的调度单元变为2个符号,这样的2符号导频结构中sTTI2,sTTI5和sTTI7内将没有导频存在。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添加导频的方式,使每个缩短的基本调度单元(sTTI)中均存在导频,从而保证解调性能。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如何进行公用导频的配置,以及如何进行数据传输的。
本申请具体实现时,可以在基站和与该基站通信的终端上分别配置2符号的公用导频,也可以在基站上配置,再通知给与其通信的终端。下文以基站和终端分别配置为例,总之,达到基站和与其通信的终端上存储相同的公用导频结构,在基站向终端发送数据时,终端能够正常解调即可。
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公用导频调度流程示意图。具体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未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042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