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RFID技术的可识别限位点的限位开关在审
申请号: | 201610406408.8 | 申请日: | 2016-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3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晨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晨天 |
主分类号: | G05D3/12 | 分类号: | G05D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20 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rfid 技术 识别 限位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限位开关,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具有识别限位点功能的限位开关。
背景技术
限位开关,包括行程开关、极限开关等都是用途广泛的开关装置,对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目前行程开关或极限开关所用的技术或者是用弹簧/簧片、杠杆/磁铁等简单机械部件构建的纯机械设计、或者是用红外对管、激光对管等光电元件构建的光电结构设计,这两种限位开关由于其设计涉及的技术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所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安装复杂、易受环境干扰、抗污染程度低、检修维护困难、只能对限位点有无做出判断,无法识别限位点位置等的缺陷,这些缺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为较大幅度改变上述缺陷而开发设计的一种创新型限位开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限位开关的不足,提供一种安装简单、抗干扰性能突出、使用寿命更长、成本更低、并可识别限位点位置的全新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基于RFID技术的可识别限位点的限位开关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基于RFID技术可识别限位点的限位开关包含一个RFID识读装置和一个以上RFID标签,所述一个以上RFID标签是指所述RFID标签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见附图1)。
如图1所示,所述RFID识读装置随运动端(如电梯轿厢)移动,所述RFID标签安装在需要限位的静止端的各个设定位置,工作时,所述RFID识读装置随运动端移动,并循环查找可读的RFID标签,当所述RFID识读装置在移动中发现限位点的RFID标签时,即开始读取该标签,读取完毕后,即通过信息传输装置向控制设备发出该限位点编号信息,告知控制设备运动端到达该限位点,完成该限位点的识别和/或限位。
所述RFID识读装置由供电装置、RFID识读头、微控制器、信息传输装置等四部分组成,工作时,所述供电装置将输入的电源转换为3.3V或5V的直流电供给所述识读装置,所述识读装置上电后进入工作状态,所述识读器中的所述微控制器负责控制识读头循环寻找限位点的RFID标签,在到达限位点寻获RFID标签时,即控制RFID识读头读取RFID标签内存储的信息,读取完毕后,负责控制信息传输装置向外(向控制设备)发出限位点编号信息,完成限位点的识别和/或限位。
附图说明
图1:运行示意图:①、②、③:安装在限位点的RFID标签;④、⑤:运动导轨;⑥:RFID识读头;⑦:微控制器;⑧:信息传输装置;⑨:供电装置;⑩:RFID识读装置
图2: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识读装置中的供电装置通过开关电源技术将输入电源(市电110~380V或直流工业电源)转换为可供整个识读装置使用的直流电源,优化地,为了使所述识读装置处于最佳工作状态,选择采用TNY274芯片方案设计的输入电压为AC100~240V,输出电源为DC3.3V /500mA的开关电源供电装置,供电装置将AC110V~240V的市电转换为DC3.3V/500mA的低压电源后向所述识读装置供电,所述识读装置得到电源后进入工作状态,此时微控制器循环控制RFID识读头发出射频脉冲信号,寻找RFID标签。优化地,所述RFID识读头选用RC522型13.56MHz RFID识读头,所述RFID标签选用MiFare S50系列RFID标签。当所述识读装置随运动端到达限位点安装的RFID标签处时,所述RFID识读头寻获所述RFID标签并告知所述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即控制所述RFID识读头读取该RFID标签存储的限位点编号等信息,所述RFID识读头读取该信息后将该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并传给所述微控制器。优化地,所述微控制器选用STM8S003型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收到上述信息后对其进行解码、解密等处理,并控制所述信息传输装置向控制设备发出限位点编号等信息,告知控制设备运动端到达某个限位点,完成限位点识别和/或限位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晨天,未经李晨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064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