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变形缝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06688.2 | 申请日: | 2016-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881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许晓明;李铭;谢玉强;孙成;王义元;崔艳昭;曲卫;吕镇;张屹;孙少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50 | 代理人: | 马永芬 |
地址: | 266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变形缝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变形缝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为防止电缆隧道因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产生变形,通常在隧道中间设置一道或多道变形缝,在雨雪天气下,雨水会沿着变形缝由迎水面一侧进入背水面一侧,进而对隧道内的电缆造成影响。在对隧道变形缝进行防水加工时,传统的做法是对变形缝的背水面进行填缝材料填充,然后进行混泥土浇筑,但是仅仅采用填缝材料仍会存在渗漏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的做法是在隧道背水面的变形缝中增加背衬材料和密封材料,以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在对背衬材料和密封材料施工时,需要先将背水面处变形缝中已经填充好的整体式的填缝材料进行部分剔除,然后在剔除的空间内填充密封材料和背衬材料,以加强其防水效果。但是,在填充材料剔除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对隧道端部混泥土结构的破坏,同时,剔除的深度以及剔除的效果难以控制,进而大大增加了加工的难度,影响了加工效果。从而如何简化隧道变形缝加工方法以提高加工效果成为了现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隧道变形缝加工方法中对填缝材料进行挖掘剔除所造成的加工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加工效果好的隧道变形缝加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变形缝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填充材料放置在变形缝内,填充材料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填充材料和第二填充材料,第一填充材料设置于迎水面的一侧,第二填充材料设置于背水面的一侧;
去除变形缝内的第二填充材料以得到预留空间;
在预留空间内填充背衬材料和/或密封材料。
作为优选,在将填充材料放置在变形缝内之前,还包括:
从第二填充材料的一端向第一填充材料穿入连接件,以将第一填充材料和第二填充材料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连接件为钢钉、螺钉、铆钉和螺栓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组合。
作为优选,第一填充材料为与变形缝相适配的木丝板,第二填充材料为木条。
作为优选,在将填充材料放置在变形缝内之后,还包括:
在迎水面上与变形缝交界处设置隔离材料,在隔离材料的外侧设置防水卷材。
作为优选,在设置隔离材料时,隔离材料延伸覆盖变形缝与迎水面的交界处的四周的第一预定区域,防水卷材延伸覆盖隔离材料的四周的第二预定区域。
本发明提供的隧道变形缝加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填充材料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填充材料和第二填充材料,第一填充材料设置于迎水面的一侧,第二填充材料设置于背水面的一侧,在对背水面防水处理时,去除变形缝内的第二填充材料以得到预留空间,在预留空间内填充背衬材料和/或密封材料,进而在背衬材料和/或密封材料加工前,无需再对填充材料进行部分剔除,而只需将第二填充材料拆卸再进行背衬材料和/或密封材料镶嵌即可,将填充材料采用分离组合的结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加工的效率,保证了填充深度的可控性,减小了对隧道端部混凝土结构的损害,从而提高了加工效果。
2.通过在将填充材料放置在变形缝内之前,还包括:从第二填充材料的一端向第一填充材料穿入连接件,以将第一填充材料和第二填充材料可拆卸连接,进而使第一填充材料和第二填充材料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简单、有效。
3.通过在将填充材料放置在变形缝内之后,还包括:在迎水面上与变形缝交界处设置隔离材料,在隔离材料的外侧设置防水卷材,进而达到防止了雨水通过迎水面处的变形缝进入隧道内部的目的。
4.由于在设置隔离材料时,隔离材料延伸覆盖变形缝与迎水面的交界处的四周的第一预定区域,防水卷材延伸覆盖隔离材料的四周的第二预定区域,进而实现了对迎水面的变形缝的有效密封,以达到有效防水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隧道变形缝加工方法在变形缝中填充第一填充材料和第二填充材料后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区域中第一填充材料和第二填充材料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隧道变形缝加工方法设置背衬材料和密封材料后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变形缝;2-填充材料;21-第一填充材料;22-第二填充材料;
3-迎水面;4-背水面;5-背衬材料;6-密封材料;7-连接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066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