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背压汽轮机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19327.1 | 申请日: | 2016-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637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姚福锋;董士伟;王超;宁德亮;赵俊波;李殿玺;王滨庆;刘殊一;宋禹林;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1D25/12 | 分类号: | F01D25/12;F01D25/16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背压 汽轮机 预冷 却可倾瓦 轴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属于能源动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背压汽轮机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结构。
背景技术
高背压汽轮机是指进汽压力在8Mpa~12MPa之间,排汽压力在4MPa~7MPa的背压汽轮机,高背压汽轮机将高参数的蒸汽(锅炉的标准配置参数)变成中参数蒸汽,在满足工艺设备用汽需求的基础上,驱动各种泵、风机、压缩机以及发电机等设备,同时替代减温减压器,提高能源利用率。高背压汽轮机进汽压力在8~12MPa之间,进汽温度一般在535℃左右,而排汽压力在4~7MPa,与此对应的排汽温度一般在400℃以上,这就使得整个转子叶轮都始终处于高温的工作状态。由于临界转速、结构和成本等诸多因素限制,转子不易过长,而端汽封两侧承受的压差又较大,汽封圈布置较多,使得端汽封与支持轴承之间距离较小。另外,虽然端汽封设置较多,但在节流过程中压力急剧降低,温度变化非常小,也就是说,整个端汽封内的转子仍处于高温区。这就使得转子无法得到充分的冷却,故轴承处由于热传导而带来的热量较多,甚至超过转子旋转而产生的摩擦热量,可能造成轴瓦温度过高,给高背压汽轮机安全运行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弥补和改善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高效节能、安全可靠、能够避免轴瓦温度过高的一种高背压汽轮机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结构,可以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背压汽轮机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结构,该结构包括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瓦块、螺钉、轴承座、挡油环及高背压汽轮机转子,高背压汽轮机转子安装于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瓦块上,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瓦块通过凸耳和螺钉布置于设有水平中分面的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内,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固定于轴承座上。
所述的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和轴承座之间设有环形油槽,润滑油通过轴承座的进油口流入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和轴承座之间设有环形油槽,然后分成两路,一路流入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瓦块和高背压汽轮机转子之间的间隙内,用来带走旋转摩擦而产生的热量;另一路通过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内的油孔流入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和挡油环之间的高背压汽轮机转子上,用来带走由于高背压汽轮机转子的叶轮及汽封凸台处于高温区而传递给轴颈的热量,并流入轴承座下部,最后回到油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结构设计合理,高效节能,安全可靠,能够避免轴瓦温度过高,易于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通过润滑油将由于高背压汽轮机转子叶轮和汽封凸台处于高温区而传递给轴承的热量带走,实现了对高背压汽轮机转子的初步冷却,避免轴瓦温度过高,提高了机组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高背压汽轮机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结构,该结构包括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1、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瓦块2、螺钉3、轴承座4、挡油环5及高背压汽轮机转子6,高背压汽轮机转子6安装于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瓦块2上,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瓦块2通过凸耳和螺钉3布置于设有水平中分面的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1内,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1固定于轴承座4上;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1和轴承座4之间设有环形油槽,润滑油通过轴承座4的进油口流入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1和轴承座4之间设有环形油槽,然后分成两路,一路流入预冷却可倾瓦轴承瓦块2和高背压汽轮机转子6之间的间隙内,用来带走旋转摩擦而产生的热量;另一路通过预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1内的油孔流入冷却可倾瓦轴承壳体1和挡油环5之间的高背压汽轮机转子6上,用来带走由于高背压汽轮机转子6的叶轮及汽封凸台处于高温区而传递给轴颈的热量,并流入轴承座4下部,最后回到油站。
通过润滑油将由于高背压汽轮机转子6的叶轮和汽封凸台处于高温区而传递给轴承的热量带走,实现了对高背压汽轮机转子6的初步冷却,避免轴瓦温度过高,提高了机组的安全可靠性。本发明的结构设计合理,高效节能,安全可靠,能够避免轴瓦温度过高,易于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193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