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自动调高隔振装置的浮置板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20646.4 | 申请日: | 2016-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32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恒义;高志升;徐飞虎;曾向荣;周丽艳;陈文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境迩(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29/00 | 分类号: | E01B29/00;E01B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振邦律师事务所 11389 | 代理人: | 李朝辉 |
地址: | 200235 上海市徐汇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自动 调高隔振 装置 浮置板 施工 方法 | ||
一种采用自动调高隔振装置的浮置板的施工方法,其中,所述自动调高隔振装置包括:外套筒、隔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颗粒缸,颗粒缸下部具有可供颗粒穿过的开口,所述隔振器和颗粒缸上下或下上布置,且均放置于外套筒内,颗粒缸与外套筒连接;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抬升装置将整块浮置板道床升高到预定高度,在浮置板升高过程中,颗粒缸随着外套筒一起上升,颗粒缸下方形成空隙;同时,颗粒通过颗粒缸上的开口向下流至下方空隙中,进而起到支撑颗粒缸的作用;2)颗粒充满所述空隙后,卸掉浮置板道床上的抬升装置。实现了无级自动高度调节,装备了这种装置的浮置板在使用期间也可适应不均匀沉降工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浮置板顶升调高的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在地基上建造的建筑物(例如铁路、轨道交通、桥梁、建筑、道路等)的浮置板升高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城市规模的不断延伸,出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困扰,城市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方便快捷、准时等特点,近年来在我们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城市轨道交通在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也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轨道交通的振动控制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轨道交通的减振降噪技术中,浮置板轨道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轨道交通产生的振动和噪声,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隔振器是浮置板道床的核心部件,其在减振过程中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浮置板顶升就位后如何让隔振器进入工作状态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关键。
参见图1-2,目前浮置板道床板就位后,顶升到预定高度的一般程序是:
第一步,隔振器外套筒与浮置板道床联接,并将隔振器置入外套筒内就位后使用专用千斤顶在隔振器部位将浮置板道床局部位置顶升脱离地面一定高度;
第二步,在外套筒和隔振器之间逐一塞入垫片;
第三步,在相邻隔振器部位将浮置板顶起,重复以上步骤若干次,直至一块道床板上的隔振器全部顶升、支撑完毕。
现有的隔振器顶升施工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顶升和塞入垫片过程繁琐,消耗时间长,施工进度缓慢。
2)垫片厚度存在级差,整块浮置板不同隔振器的受力会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不均匀现象。
3)在一些地基条件稳定性较差地区(如长三角软土地基局部区域或其他工程地质较差地段),一旦局隔振器底部出现少量工后沉降,隔振器即与外套筒脱离,导致隔振器失效。小则影响浮置板减振效果,大则影响行车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是克服现有隔振器顶升过程繁琐影响施工进度问题;二是克服不同隔振器受力不均匀的状况;三是克服现有隔振器不能适应局部沉降的问题。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自动调高隔振装置的浮置板的施工方法,其中,所述自动调高隔振装置包括:外套筒、隔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颗粒缸,颗粒缸下部具有可供颗粒穿过的开口,所述隔振器和颗粒缸上下或下上布置,且均放置于外套筒内,颗粒缸与外套筒连接;其中,所述自动调高隔振装置可预埋到浮置板中或者在施工前与浮置板连接,或者自动调高隔振装置的至少部分组件在施工前或施工中组装并与浮置板连接,其中,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抬升装置将整块浮置板道床升高到预定高度,在浮置板升高过程中,颗粒缸随着外套筒一起上升,颗粒缸下方形成空隙;同时,颗粒通过颗粒缸上的开口向下流至下方空隙中,进而起到支撑颗粒缸的作用;
2)颗粒充满所述空隙后,卸掉浮置板道床上的抬升装置。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颗粒缸内部具有容置颗粒的空间和/或具有可供颗粒穿过的通道。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颗粒在重力或压力作用下从颗粒缸内的空间或者从外部穿过通道经开口进入所述空隙。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颗粒缸位于隔振器上方,所述颗粒缸与外套筒连接为直接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境迩(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境迩(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206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