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421055.9 | 申请日: | 2016-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7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仲林;谢秋生;吴志红;陈然;张鹏昌;陈志明;薄维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95 | 分类号: | H01M4/1395 |
代理公司: | 上海宣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88 | 代理人: | 陈酩 |
地址: | 20012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化学电源(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使电子仪器日趋小型化、便携化,相应地要求电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比能量高的特点。
空间探索技术和国防、军事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电池具有高比能量和长储存寿命;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使人们对电动汽车的发展日益关注,而这种电池则应具有大的比能量和比功率。在众多的电池体系中,铿电池以其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和质量轻等优点脱颖而出,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对非碳负极活性材料的研究表明,有许多高储锂性能的金属或合金类材料可以作为负极活性材料使用,其中硅因为具有嵌锂比容量大,其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而成为目前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负极活性材料。
然而,硅在脱嵌锂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体积效应,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膨胀而产生较大的机械应力,导致使用硅做负极活性材料的电池循环稳定性变差,直接阻碍了它的工业化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在保留嵌锂大比容量的同时,解决了硅在脱嵌锂的过程中存在的体积效应,电池采用该材料后,其首次循环效率大大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制备步骤:
(1)球磨:把重量比为10~90∶1的人造石墨粉与硅粉在氩气气氛中球磨10~20h制得人造石墨/硅复合材料;
(2)改性预处理:将100~1000g焦油溶解于2000~6000g无水乙醇中,得到焦油溶液,向焦油溶液中加入球磨后所得的人造石墨/硅复合材料,人造石墨/硅复合材料:焦油溶液的重量比=1∶0.2~10,加入的同时搅拌,加入完成后继续搅拌1~10h,制得混合溶液;
(3)低温热处理:将所制得的混合溶液放入20~50℃的烘箱真空干燥1~8h,然后再升温至110~130℃真空干燥1~8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后,用玛瑙研钵研磨15~60min,得到样品;
(4)高温热处理:将样品放在保护气体氛围中按照10℃/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700℃并保温1~5h,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样品用玛瑙研钵研磨30~60min,然后过325目筛网筛分,取筛下物得到负极材料成品。
所述的硅粉的粒径在1nm~50μm。
所述人造石墨粉采用石油系焦或煤系焦制备的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石墨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人造石墨粉的D50的粒径为1μm~50μm。
所述的焦油采用石油系焦油或煤系焦油。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制备出的材料,在保留嵌锂大比容量的同时,解决了硅在脱嵌锂的过程中存在的体积效应;另外,制备出的材料做电池负极,较之石墨负极材料具有电池能量密度高,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的优点;该材料的比容量大于500mAh/g,首次循环效率大于80%,充放电性能优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软包电池循环测试曲线。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SEM扫描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地描述。
以下各例中所述的人造石墨粉为石油系焦或煤系焦制备的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石墨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焦油采用石油系焦油或煤系焦油。
实施例1
球磨:把重量比为800g、D50的粒径为16μm的人造石墨粉与10g、D50粒径为200nm的硅粉在氩气气氛中球磨10h制得人造石墨/硅复合材料;
改性预处理:将100g焦油溶解于1900g无水乙醇中,得到焦油溶液,取200g焦油溶液中加入100g上述所得的人造石墨/硅复合材料,加入的同时搅拌,加入完成后继续搅拌3h,制得混合溶液;
低温热处理:将所制得混合溶液放入50℃的烘箱真空干燥8h,然后再升温至130℃的真空干燥8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后,用玛瑙研钵研磨30min,得到样品。
高温热处理:将制得的样品放在氮气氛围中按照10℃/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700℃并保温3h,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样品用玛瑙研钵研磨30min,然后过325目筛网筛分,取筛下物得到负极材料。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210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