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聚氰胺树脂、制备方法及三聚氰胺发泡液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56950.4 | 申请日: | 2016-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2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刘绍英;王公应;李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2/32 | 分类号: | C08G12/32;C08G12/40;C08L61/32;C08L83/12;C08L71/02;C08K5/42;C08K5/09;C08K3/32;C08J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赵宇 |
地址: | 610042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聚 树脂 制备 方法 发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聚氰胺泡沫塑料领域,进一步地说,是涉及一种三聚氰胺树脂、制备方法,及包含该三聚氰胺树脂的三聚氰胺泡沫塑料发泡液。
背景技术
三聚氰胺泡沫是一种具有本征型的天然高阻燃的泡沫材料,因其具有优良的吸音、降噪、隔热、耐高温、低发烟率、耐化学腐蚀性、便捷的后加工性等性能,使其在建筑装饰、公共场所、机电设备、交通车辆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常用的泡沫材料(如聚氨酯、聚苯乙烯等)除了本身阻燃性能差外,在火灾中产生大量的烟、有毒气体。据统计表明,80%以上的火灾死亡都与吸入有毒烟雾相关。三聚氰胺泡沫在不添加任何阻燃剂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DIN4102(德国标准)所规定的B1级低可燃性材料标准和UL94-V0(美国保险协会标准)级高阻燃材料标准。
三聚氰胺泡沫塑料的性能主要由专用树脂制备工艺、发泡液制备工艺、泡沫制备(发泡、后固化等)工艺及其相应专用设备等共同决定。
US400050、US4334971、DE870027、FR1073642、CN200810042685.0、US5436278、US6608118、CN200910263526.8、CN201110082559.X等公开专利主要集中在三聚氰胺甲醛泡沫的树脂合成、发泡配方方面。CN200510038093.8、US6608118、CN200910037911.0、CN200880008281.8、CN200680021117.1、CN200910216553.X等专利公开了部分工艺。US4666948A、EP0017671B1、DE870027、CN103097442A、CN104029326A、CN104031284A、 CN201210010627.6、CN200810049126.2、CN200910263526.8、CN200780011962.5、CN201210529428.6等专利主要报道了密度4~12kg/m3软质三聚氰胺泡沫的研究结果。CN104029326A公开了一种三聚氰胺泡沫制备工艺、CN104031284A公开了一种三聚氰胺泡沫发泡液的制备工艺。
CN201210130457.5、CN201210540436.0、CN201210328428.X、CN103146016等专利公开了硬质三聚氰胺泡沫板材的制备方法。CN104725773A公开的一种三聚氰胺泡沫塑料及其生产工艺中提到生产的三聚氰胺泡沫密度4~12kg/m3、游离甲醛残留量不超过10ppm。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三聚氰胺泡沫塑料由于其密度均在4~12kg/m3(密度>12kg/m3的泡沫均由热压等二次加工制备),游离甲醛残留量最低10ppm(10mg/l),再加之三聚氰胺泡沫塑料生产工艺中分子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等不足,使三聚氰胺泡沫塑料中部分醚键等在长期环境因素或受热条件下可能发生降解,缓慢释放甲醛,导致其在建筑(特别是室内)、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的座椅,部件等)等领域的应用存在严重不足甚至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聚氰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三聚氰胺树脂的三聚氰胺泡沫塑料发泡液和相应的制备泡沫塑料的工艺。本发明可以根据使用需要,通过调整合成树脂工艺条件和发泡液的组成以及发泡条件,使泡沫塑料密度在6~60kg/m3可控调节;功能化合物特别是本发明合成的功能化合物能高效降低泡沫塑料的甲醛释放量,使泡沫塑料的甲醛释放量<0.2mg/l(0.2ppm);本发明采用新型环保绿色发泡剂,根据发泡剂理化性能设计发泡剂回收装置,使发泡剂回收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三聚氰胺树脂。
所述树脂是由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聚合而成:
改性单体为三聚氰胺衍生物、乙烯基类单体、醇胺类化合物、有机硅化合物中的一种或组合;所述三聚氰胺衍生物优选为双氰胺、低取代羟乙氧基乙基三聚氰胺、烷基取代三聚氰胺、芳基取代三聚氰胺;所述乙烯基类单体优选为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丙烯醛;所述醇胺类化合物优选为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二甘醇胺、丙醇胺;所述有机硅化合物优选为含羟基、含氨基或含双键的有机硅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569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