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进气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495990.X | 申请日: | 2016-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2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陆磊;徐再;徐凯;赵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市五湖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2 | 分类号: | F02M35/12;F02M35/1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2211 | 代理人: | 陆华君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进气系统用于净化进入发动机的空气以及抑制发动机产生的进气噪声。进气系统由进气管道、空气滤清器和空气管组成。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小空气在管道内的阻力,进气管道设置只考虑自身内气体流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特别是负荷突然加大时发动机进气流量会有较大波动,发动机进气过滤装置即空滤器在受到不稳定气流撞击时会产生噪音。
为解决噪音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新型进气装置,如图1所示,新型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1、谐振腔2以及连通进气管1和谐振腔2的连接管3,其中,连接管3的长度为L。现有技术通过设置谐振腔结构以达到降噪的目的,但是将连接管设置于进气管和谐振腔之间所占空间较大,使得新型进气装置的整体占用空间大,结构不紧凑。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新型进气装置进行改进,在达到降噪目的的前提下,提高新型进气装置的空间利用率,使新型进气装置结构更加紧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进气装置,该新型进气装置通过将连接管至少部分插置于谐振腔内,从而解决了上述新型进气装置占用空间大,结构不紧凑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连通进气管和第一谐振腔的第一连接管,连通进气管和第二谐振腔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插置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内的第一管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插置于所述第二谐振腔内的第二管段的长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谐振腔与所述第二谐振腔的体积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谐振腔与所述第二谐振腔的体积不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进气管之间的第三管段,所述第二连接管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谐振腔和所述进气管之间的第四管段,所述第三管段和所述第四管段长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具有靠近所述进气管的上部结构和远离所述进气管的下部结构,所述上部结构和所述下部结构以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新型进气装置中,通过将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分别至少部分插置于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内,且插入谐振腔内的长度相同,不仅具有更好的减小噪声的作用,而且还压缩了连接管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新型进气装置整体占用空间减小,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新型进气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新型进气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新型进气装置中,由于连接管设置于进气管和谐振腔之间,存在占用空间大、结构不紧凑的问题。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占用空间小、结构紧凑的新型进气装置,所述新型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第一谐振腔、第二谐振腔、连通进气管和第一谐振腔的第一连接管,连通进 气管和第二谐振腔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插置于所述第一谐振腔内的第一管段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插置于所述第二谐振腔内的第二管段的长度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连接管具有相同长度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新型进气装置通过将连接管至少部分插置于谐振腔内,且第一连接管插置于第一谐振腔内的第一管段的长度与第二连接管插置于第二谐振腔内的第二管段的长度相同,不仅能够更好地减小噪声,而且可以减少进气管与谐振腔之间的连接管的长度,压缩了连接管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新型进气装置整体占用空间减小,结构更加紧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市五湖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市五湖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959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