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变热值燃气的电弧炉炼钢集束供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96319.7 | 申请日: | 2016-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699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朱荣;胡绍岩;董凯;刘润藻;刘福海;马国宏;魏光升;王云;王雪亮;李智峥;武文合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C5/52 | 分类号: | C21C5/5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热值 燃气 电弧炉 炼钢 集束 供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使用变热值燃气的电弧炉炼钢集束供氧方法。
背景技术
集束射流氧枪是在普通超音速氧枪周围增加环绕伴随流,利用燃气燃烧放热保护中心超音速氧气射流,抑制中心超音速氧气射流的扩散及衰减;同时集束射流氧枪还承担着喷吹燃气以加热和熔化废钢、生铁等金属冷料的任务。
传统集束射流氧枪选取固定热值的甲烷作为燃气,流量是唯一的燃气控制参数,通过调节甲烷流量来满足电弧炉冶炼的不同需求;但是喷吹固定热值燃气存在较大的缺陷,燃气的流量同时决定了燃气的放热量和燃烧位置,燃气放热量随燃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燃气燃烧位置与氧枪出口之间的距离随燃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两者无法实现独立调节。
采用固定热值的甲烷作为燃气时,当燃气流量下降,喷枪出口的燃气运动速度随之降低,低速的燃气与中心超音速氧流摩擦、碰撞和混合,不利于保护中心超音速氧流,同时燃气运动速度降低使得燃气燃烧位置更加接近氧枪出口,高温火焰对氧枪产生高强度的辐射和对流传热,缩短了氧枪的使用寿命;当燃气流量提高,价格昂贵的甲烷消耗随之提高,导致电弧炉冶炼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变热值燃气的电弧炉炼钢集束供氧方法,利用钢铁企业自产的转炉煤气、高炉煤气等低热值燃气或氮气等廉价惰性气体改变燃气热值,吹炼过程中动态调整燃气热值和流量,对炉内热量输入强度和集束射流“火套”长度进行动态控制,实现燃气放热量和燃烧位置的独立调节,降低高热值燃气消耗,节省电弧炉冶炼成本。
本发明的原理是:根据电弧炉不同冶炼阶段的实际需求,使用高热值燃气与低热值燃气(或无热值气体)动态比例混合喷吹,通过改变各类燃气的配比和流量,可以在降低燃烧放热量的同时,保持“火套”长度,使燃气燃烧位置远离氧枪出口,也可以在提高燃气放热量的同时,降低昂贵的高热值燃气消耗。
本发明一种使用变热值燃气的电弧炉炼钢集束供氧方法,电弧炉集束射流氧枪使用变热值燃气;吹炼过程中动态调整燃气热值和流量,对炉内热量输入强度和集束射流火套长度进行动态控制;燃气的放热量和燃烧位置独立调节;供氧控制系统根据不同冶炼阶段的实际需求选择氧枪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变热值燃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所述气体包括高热值燃气、中低热值燃气、无热值气体;所述高热值燃气包括天然气、焦炉煤气;所述中低热值燃气包括转炉煤气、高炉煤气;所述无热值气体包括氮气、二氧化碳。
进一步的,所述集束射流氧枪的工作模式包括:烧嘴模式A、烧嘴模式B、烧嘴模式C、脱磷模式、脱碳模式A、脱碳模式B、保护模式;集束射流氧枪工作模式的喷吹参数为:
烧嘴模式A:熔化初期采用宽火焰方式全面预热废钢,燃气热值设定为30MJ/Nm3~35MJ/Nm3,燃气流量300~500Nm3/h,主吹氧气流量400~500Nm3/h,燃烧位置距氧枪出口200~300mm;
烧嘴模式B:熔化中期采用宽火焰方式全面预热废钢,燃气热值设定为20MJ/Nm3~25MJ/Nm3,燃气流量500~800Nm3/h,主吹氧气流量600~800Nm3/h,燃烧位置距氧枪出口300~500mm;
烧嘴模式C:熔化末期采用穿透式火焰加速废钢熔化,燃气热值设定为20MJ/Nm3~25MJ/Nm3,燃气流量600~1000Nm3/h,主吹氧气流量800~1200Nm3/h,燃烧位置距氧枪出口500~700mm;
脱磷模式:为了快速形成泡沫渣,高效脱除铁水中的磷,适当降低氧气射流对熔池的冲击深度,促进渣中FeO的生成,燃气热值设定为15~20MJ/Nm3,燃气流量为300~600Nm3/h,主氧流量1300~1700Nm3/h;
脱碳模式A:氧化期需要保证燃气流量从而确保氧气射流对熔池的冲击强度,燃气热值设定为20MJ/Nm3~25MJ/Nm3,燃气流量400~600Nm3/h,主氧流量2000~2500Nm3/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963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用雷达安装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储物盒盖板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