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尼可调的阻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96541.7 | 申请日: | 2016-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097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肖平;荣超华;张荣芸;高洪;时培成;韩利敏;张余良;潘道远;唐冶;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44 | 分类号: | F16F9/44;F16F9/34;F16F9/19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 可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阻尼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可调的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阻尼器的研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阻尼器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阻尼器可分为弹簧阻尼器、液压阻尼器、脉冲阻尼器、旋转阻尼器、风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其中弹簧阻尼器不能很好的吸收能量并且有效耗散能量,并且弹簧多次伸缩,很容易产生塑性变形。液压阻尼器不能对低频高幅或者高频低幅的振动有效的控制。脉冲阻尼器是一种液压容器,由于材料、制造技术以及实际应用的限制,其工作范围极其有限。旋转阻尼器基本上只能运用于小翻盖类零件旋转,并且其受温度影响较为明显。风阻尼器目前基本上只能运用于高层建筑上。沾滞阻尼器虽然目前运用较广,但是沾滞阻尼器相对制造技术要求较高。对于传统的这些阻尼器,阻尼力不能自动调节,不能高效率的工作。因此,为了阻尼器能高效环保的发挥作用,需要研究一种能够根据不同状况而自我调节阻尼力的新型阻尼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阻尼力可调的阻尼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阻尼可调的阻尼装置,包括:
液压阻尼器,其包括缸筒和设置于缸筒内的活塞总成;以及
阻尼调节装置,其与液压阻尼器连接,且用于向活塞总成提供调节其与缸筒内壁之间间隙大小的压力油。
所述液压阻尼器还包括与所述活塞总成连接的活塞杆,所述阻尼调节装置与活塞杆连接,阻尼调节装置提供的压力油经活塞杆流动至活塞总成内。
所述活塞总成包括与所述活塞杆为滑动连接的第一活塞体,第一活塞体至少设置两个,活塞杆内具有让压力油进入且位于所有第一活塞体之间的压力调节腔,进入压力调节腔中的压力油推动第一活塞体朝向活塞杆外侧移动。
所述压力调节腔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活塞体连接且用于使第一活塞体回位的复位元件。
所述液压阻尼器还包括与所述活塞总成连接的辅助活塞。
所述阻尼调节装置包括与所述液压阻尼器连接的压力调节阀和与压力调节阀连接的驱动机构。
所述压力调节阀包括阀体、插设于阀体内的阀杆和可移动的设置于阀体内且与阀杆连接的阀芯,所述驱动机构与阀杆连接且用于对阀杆提供使其在阀体内做往复直线运动所需的驱动力,阀体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阀芯位于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所述液压阻尼器与阀体的出油口连接。
所述阀体内具有由所述阀芯分隔开的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第一阀腔与所述进油口连通,第二阀腔与所述出油口连通,阀芯具有用于连通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且沿周向分布的多个油道,各个油道的长度不同,且至少有一个油道与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同时连通。
所述阀体具有多个溢流口,各个溢流口分别与一个溢流阀连接,且各个溢流阀的开启压力不同。
所述的阻尼可调的阻尼装置还包括信号采集装置。
本发明的阻尼装置,通过设置阻尼调节装置为液压阻尼器提供压力油,用以调节液压阻尼器内的活塞总成与缸筒内壁之间的间隙大小,从而能够调节阻尼通道的开度大小,进而使得阻尼器的阻尼力也得到改变,达到调节阻尼的目的。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阻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液压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液压阻尼器的纵截面图;
图4是液压阻尼器的另一纵截面图;
图5是液压阻尼器的横截面图;
图6是液压阻尼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活塞杆与活塞总成的剖视图;
图8是复位元件与活塞总成的剖视图;
图9是阻尼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调节杆与阀杆、阀芯的装配图;
图11是压力调节阀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12是压力调节阀处于提供一级油压时的剖视图;
图13是压力调节阀处于提供二级油压时的剖视图;
图14是压力调节阀处于提供三级油压时的剖视图;
图15是信号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信号采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A处放大图;
图18是第一棘轮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第二棘轮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965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能够发电的帐篷
- 下一篇:光聚集型自然生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