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盘状胃造瘘管拔管装置及拔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10358.8 | 申请日: | 2016-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513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钱立;徐兵;葛奎;吴嘉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01 | 分类号: | A61M25/01;A61M2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马莉华;陆凤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盘状胃造 瘘管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用于拔除胃造瘘管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拔管装置包括:引导管、探针和卡位件;
其中,所述引导管用于伸入胃部并引导所述胃造瘘管,并且所述引导管包括引导管本体和位于引导管本体远端的引导管头部,并且所述的引导管头部设有第一磁性末端,并且所述引导管内设有引导线,且所述引导线固定于所述第一磁性末端;
所述探针设有第二磁性末端,其中所述第二磁性末端通过磁力与所述第一磁性末端相吸,并牵引所述引导管头部穿过胃造瘘管,从而使得所述引导管头部暴露于身体外部;以及
所述卡位件包括卡位件本体和固定于所述卡位件本体的第一接线,所述第一接线的一头连接于所述卡位件本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接线的另一头用于与所述的引导线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当回抽所述引导线时,所述卡位件卡住所述的胃造瘘管,并随所述引导管的回抽将所述胃造瘘管拔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管包括细端部和粗端部;
所述引导管的细端部管径与盘状胃造瘘管的管径的比值为0.60-0.80,所述粗端部管径与所述盘状胃造瘘管的管径的比值为1.10-1.20;
所述探针的管径与所述盘状胃造瘘管的管径的比值为0.50-0.65;以及
所述卡位件本体的外径与所述盘状胃造瘘管的管径的比值为1.10-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端部管径为10.80-14.40mm,所述细端部长度为15-25cm,所述粗端部管径为19.80-21.60mm,所述引导管的长度为180-210cm;
并且,所述探针的管径为9-11.70mm,长度为40-50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件本体为球体,且所述卡位件本体的直径为19.80-21.6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件还包括第二接线,所述第二接线的一头连接于所述卡位件本体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线的长度为200-25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的长度为18-22cm;
并且,所述引导线的长度为220-25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导管本体设有中空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磁性末端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所述第一磁性末端的通孔,并且所述的引导线至少穿过一个所述通孔,并固定于所述的第一磁性末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导线为双股引导线,并且每一股所述引导线穿过一个所述通孔并固定于所述的第一磁性末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股引导线为二根独立引导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股引导线为一根独立的引导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末端为圆柱体形。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为直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拔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通孔的中心轴ltk与所述第一磁性末端的中心轴lmd是平行的或重合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1035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