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薄层碳覆盖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19075.X | 申请日: | 2016-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2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刘畅;平林泉;侯鹏翔;成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1B32/168 | 分类号: | C01B32/168;C01B32/16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薄层 覆盖 纳米 垂直 阵列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柔性薄层碳覆盖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薄层碳将垂直阵列中的碳纳米管有效连接起来,随后将垂直阵列简单按压,将垂直阵列从基底上撕下来,从而得到自支撑的柔性碳纳米管垂直阵列;
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生长方法为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垂直阵列生长前,先在300~500℃、乙炔和氢气混合气氛下,对基底进行等离子处理;
基底为铜、镍、金、铂、钼、钨、钛、硅、氧化硅或氧化铝;
薄层碳对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结构提供强度支撑和结构连接,在薄层碳表面放上平坦的材料,用拇指按压一下,便将碳纳米管垂直阵列剥离下来;
碳纳米管垂直阵列中:碳纳米管的直径为2~9 nm,管壁层数为2~7层;薄层碳厚度为1nm~3 nm;
等离子气相沉积系统包括:进气口、反应腔体、正极、上加热片、下加热片、负极、抽气泵,具体结构如下:
反应腔体的顶部设置进气口,反应腔体的底部设置抽气泵,反应腔体内相对设置正极、负极,正极、负极相对面分别设置上加热片、下加热片,正极、负极之间设置等离子电弧;从进气口通入所需反应气体C2H2、H2以及惰性气体Ar,正极、负极在反应腔体内垂直相对,上加热片、下加热片垂直相对。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薄层碳覆盖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热阻为0.7~1K·mm2/W。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薄层碳覆盖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经10000次弯折后结构不发生破坏。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薄层碳覆盖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碳纳米管垂直阵列中,剥离端碳纳米管以壁虎角的方式与其它基体相互作用,其粘附强度达到59~70 N/cm2。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薄层碳覆盖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薄层碳降低碳纳米管垂直阵列表面与散热元件间的接触热阻,并保证碳纳米管垂直阵列中每根碳纳米管均参与热传导。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薄层碳覆盖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生长温度范围为650℃至9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1907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模块和激光标线仪
- 下一篇:组合式铣切装置及组合式铣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