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能动实验初始工况建立辅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19870.9 | 申请日: | 2016-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285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朱海雁;徐建军;唐瑜;周慧辉;黄彦平;谭曙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21C17/00 | 分类号: | G21C1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0 | 代理人: | 李朝虎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动 实验 初始 工况 建立 辅助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1.非能动实验初始工况建立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2个非能动回路系统,每个非能动回路系统的回水管线上设置有电动截止阀A和文丘里流量计,每个非能动回路系统的出水管线上设置有电动截止阀B,电动截止阀A和电动截止阀B构成电动截止阀组,同一个非能动回路系统的回水管线与出水管线之间连通形成旁路管线,在该旁路管线上设置有回路截止阀,电动截止阀A与非能动回路系统之间的回水管线为回水管A,电动截止阀B与非能动回路系统之间的出水管线为出水管B,旁路管线的一端与回水管A连通,旁路管线的另一端与出水管B连通;还包括高温高压屏蔽泵(3),高温高压屏蔽泵(3)的出水端与所有非能动回路系统的回水管线连通,高温高压屏蔽泵(3)的进水端与所有非能动回路系统的出水管线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能动实验初始工况建立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高温高压屏蔽泵(3)的出水端与高温高压屏蔽泵(3)的回水端连通形成流量调节旁路管线,流量调节旁路管线上设置有旁路流量调节阀(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能动实验初始工况建立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当非能动回路系统的数量为2时,2个非能动回路系统分别为非能动回路系统一(1)和非能动回路系统二(2),非能动回路系统一(1)的回水管线上设置有电动截止阀A1和文丘里流量计一(13),非能动回路系统一(1)的出水管线上设置有电动截止阀B1,电动截止阀A1和电动截止阀B1构成电动截止阀组一(12),非能动回路系统一(1)的回水管线与出水管线之间连通形成旁路管线,在该旁路管线上设置有回路截止阀一(11);非能动回路系统二(2)的回水管线上设置有电动截止阀A2和文丘里流量计二(23),非能动回路系统二(2)的出水管线上设置有电动截止阀B2,电动截止阀A2和电动截止阀B2构成电动截止阀组二(22),非能动回路系统二(2)的回水管线与出水管线之间连通形成旁路管线,在该旁路管线上设置有回路截止阀二(21);高温高压屏蔽泵(3)的出水端与非能动回路系统一(1)的回水管线连通,高温高压屏蔽泵(3)的出水端与非能动回路系统二(2)的回水管线连通,高温高压屏蔽泵(3)的进水端与非能动回路系统一(1)的出水管线连通,高温高压屏蔽泵(3)的进水端与非能动回路系统二(2)的出水管线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能动实验初始工况建立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屏蔽泵的设计温度、设计压力以及设计流量与非能动回路系统的最高设计参数相一致。
5.基于权利要求1至4所述非能动实验初始工况建立辅助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A:当需要对任意一个非能动回路系统进行调试或者初始工况建立时,打开该非能动回路系统的电动截止阀组,关闭其余非能动回路系统的电动截止阀组和关闭该非能动回路系统的回路截止阀,启动高温高压屏蔽泵(3),高温高压屏蔽泵(3)输出的流体从该非能动回路系统的回水管线输入到该非能动回路系统,然后该非能动回路系统输出的流体从该非能动回路系统的出水管线输入到高温高压屏蔽泵(3),高温高压屏蔽泵(3)维持此循环流量直到调试结束或者初始工况建立完善;
步骤B:当该非能动回路系统不需要提供循环动力时,只需要停止高温高压屏蔽泵(3),打开该非能动回路系统的回路截止阀,并关闭该非能动回路系统的电动截止阀组,该非能动回路系统通过旁路管线建立循环回路,该非能动回路系统的流体通过出水管B流到旁路管线、然后通过回水管A流回到该非能动回路系统;
步骤C:当需要对其它任意一个非能动回路系统进行调试或者初始工况建立时,重复步骤A和步骤B的操作,完成其他非能动回路系统进行调试或者初始工况建立的目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温高压屏蔽泵(3)的出水端与高温高压屏蔽泵(3)的回水端连通形成流量调节旁路管线,流量调节旁路管线上设置有旁路流量调节阀(4),通过控制旁路流量调节阀(4)的开度,控制进入到非能动回路系统的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1987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