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β钛合金的金相腐蚀液及腐蚀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522538.8 | 申请日: | 2016-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2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费跃;朱知寿;王新南;商国强;李静;祝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3F1/26 | 分类号: | C23F1/26;G01N1/3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10009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钛合金 金相 腐蚀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钛合金金相腐蚀领域,具体为一种β钛合金的金相腐蚀液及腐蚀方法,特别适合高Mo含量的β超高强度钛合金的金相腐蚀。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兵器、舰船等工业领域结构轻量化、高性能、长寿命的设计和使用目标,钛合金在高强度、高韧性、良好损伤容限、高疲劳性能等综合性能良好匹配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超高强度结构钛合金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β钛合金由于具有高的时效强化效应、深淬透性及良好的强度韧性匹配成为超高强度钛合金的理想选择。在大部分新型β超高强度钛合金元素设计中,往往添加Mo元素来提高强化效果。Mo元素含量较高时,会使得合金金相试样在腐蚀过程中,采用传统的金相腐蚀剂(由水、硝酸、氢氟酸组成),试样表面极易变黑,不利于观察纳米和微米级别的细小析出相组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β钛合金的金相腐蚀液及腐蚀方法,使用该腐蚀液及腐蚀方法可方便有效地腐蚀具有Mo含量较高的β超高强度钛合金金相试
样,得到的试样表面光亮,并且晶界、纳米和微米级别的析出相清晰完整。
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β钛合金的金相腐蚀液,由氢氟酸、硝酸和过氧化氢组成,按体积份数计,所述金相腐蚀液中,氢氟酸含量为5~10份,硝酸含量为20~30份,过氧化氢含量为10~20份。
所述金相腐蚀液中,氢氟酸、硝酸和过氧化氢均为分析纯试剂。
本发明还涉及采用上述金相腐蚀液进行金相腐蚀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抛光好的金相试样用吹风机吹干后,用蘸满金相腐蚀液的棉花,在室温下对金相试样所需进行腐蚀的表面擦拭1-5遍;
2)腐蚀结束后,用镊子夹住金相试样,立刻用自来水清洗,清洗时,金相试样腐蚀表面与自来水水流呈45°夹角,从金相试样腐蚀表面上部往下大水流冲洗一次,然后用无水乙醇清洗,最后用吹风机冷风吹干。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采用本发明可以实现加工态、退火态的高Mo含量β超高强度钛合金丝材、板材、棒材、锻件的金相腐蚀和机加工导致的烧伤组织的金相腐蚀,得到的试样表面光亮,并且晶界、纳米和微米级别的析出相清晰完整。
(2)本发明提出的一种β钛合金的金相腐蚀液及腐蚀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快速,腐蚀效果优异,可准确了解此类合金的组织,从而调整合金性能,对发展和应用β超高强度钛合金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TB17钛合金退火态锻件腐蚀后的显微组织。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TB17钛合金加工态锻件腐蚀后的显微组织。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TB17钛合金退火态棒材腐蚀后的显微组织。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TB8钛合金退火态锻件经机加工导致的烧伤组织腐蚀后的显微组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用分析纯氢氟酸、硝酸和过氧化氢为原料按5ml:20ml:10ml的比例配制腐蚀液,在室温条件下,将抛光好的TB17钛合金退火态锻件金相试样用吹风机吹干后,用蘸满金相腐蚀液的棉花,在室温下对金相试样所需进行腐蚀的表面擦拭4遍,随后用镊子夹住试样,立刻用自来水清洗,清洗时,试样与自来水水流呈45°夹角,从试样上部往下大水流冲洗,然后用无水乙醇清洗,最后用吹风机冷风吹干。所得的显微组织形貌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得到的晶界、颗粒状初生α相和细小的次生α相清晰完整。
实施例2:用分析纯氢氟酸、硝酸和过氧化氢为原料按5ml:30ml:20ml的比例配制腐蚀液,在室温条件下,将抛光好的TB17钛合金加工态锻件金相试样用吹风机吹干后,用蘸满金相腐蚀液的棉花,在室温下对金相试样所需进行腐蚀的表面擦拭3遍,随后用镊子夹住试样,立刻用自来水清洗,清洗时,试样与自来水水流呈45°夹角,从试样上部往下大水流冲洗,然后用无水乙醇清洗,最后用吹风机冷风吹干。所得的显微组织形貌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得到的晶界、颗粒状初生α相和细小的次生α相清晰完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225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提高H13热锻模寿命的激光熔覆技术
- 下一篇:一种蚀刻液循环再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