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镜下粘膜剥离用透明帽在审
申请号: | 201610533749.1 | 申请日: | 2016-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2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石磊;李国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90/00 | 分类号: | A61B90/00;A61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35 | 代理人: | 任小鹏 |
地址: | 3000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镜下 粘膜 剥离 透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化内镜使用时的辅助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内镜下粘膜剥离用透明帽。
背景技术
随着结肠镜的广泛应用,研究人员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内镜下呈良性表现的直肠巨大广基息肉(≥30mm),据统计位于直肠的这类病变占整个大肠的50%以上。而结肠镜下又将该病分为广基隆起型和扁平型,后者也称为侧方生长型(LST)。这类病变绝大多数为肿瘤性息肉,甚至黏膜内癌,因几乎无淋巴转移发生,局部切除即可达到根治目的。故近来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已成为治疗该类病灶的首选。
根据操作技术方法的不同,可大体把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分为三种:(1)不使用吸引的EMR,主要包括:注射——圈套切除及注射——提起——圈套及注射——结扎——圈套等方法。(2)使用吸引的EMR,即透明帽法。(3)使用粘膜下分离刀的EMR(即: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前两种为传统方法,有许多文献报道用于结直肠巨大广基和扁平样(LST)息肉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在医学实践中,对小于2cm的广基息肉,传统EMR可整块切除;大于3cm的病灶,多数只能分次切除。但是,结直肠巨大息肉经分次EMR切除后,病灶的残留量较大,复发率极高,现有报道的复发率可高达50%,而且切除的标本难以全部回收做病理检查,故无法完整准确判断病变浸润的边缘和深度。因此一些病变虽然只局限黏膜层,仍需要采取开腹肠切除等损伤大的手术治疗,此举无疑会增大病患的痛苦。
上文所提到的ESD(Endoscopic Submocosal dissection,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2cm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该技术可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其基本操作包括:黏膜下注射抬举液;沿病灶边缘环行切开粘膜一周使病灶与周围正常黏膜分开;使用针刀、IT刀、Flex刀、Hook刀等进行黏膜下剥离,使病灶与固有肌层分离,最后完整切除病变。为了能够便于操作,经常需要反复向黏膜下追加注射,以保证病灶被充分抬起;有时还可能够需要变换病人体位,并利用重力作用拉开病灶,在黏膜下层从病灶四周逐渐向中心分离,实现充分暴露黏膜下层,以防止刀具触碰到固有肌层。但是,在上述治疗过程中,追加注射和变换病人体位无疑会延长手术用时,甚至会出现手术后期麻醉失效的情况,进而额外地增大病患痛苦。
故如何能够充分暴露黏膜下层是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内镜前端上配接有一圆柱形软管,即透明帽,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在黏膜下注射抬举液以保证病灶被充分抬起,然后将透明帽接近病灶与黏膜下固有肌层之间的空隙内,随着内镜迫近病灶,刀具会随之迫近病灶并针对病灶进行剥离。经过具体的实践,研究人员发现现有的圆柱形软管的自由端相较于病灶与黏膜下固有肌层之间空隙来说尺寸较大,同时不能将已经部分剥离的病灶有效抬起,以致手术视野不清,手术困难增加,切穿肠壁的风险加大。
故为适应病灶与黏膜下固有肌层之间空隙的尺寸,以保证透明帽准确地进入正确的层次,现有技术中还公开有一种内镜下粘膜剥离用透明帽,其包括环形的端部固定部与所述端部固定部连接的锥台形导入部,锥台形导入部的设计能够有效地保证透明帽准确地进入病灶与黏膜之间,但这又带来一个新的技术问题,即:锥形导入部的自由端口径过小,很难在整个的剥离过程中有效地保证病灶被充分抬起,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既能够适应病灶与黏膜下固有肌层之间空隙的尺寸并且准确地进入正确层次,还能够在整个的剥离过程中有效地保证病灶被充分抬起的内镜下粘膜剥离用透明帽。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镜下粘膜剥离用透明帽,包括:能够与内镜前端相配接的柱体本体和与所述柱体本体分离内镜一端相配接的导入部,所述导入部包括:对称地设置在柱体本体上的导入片,所述导入片上设置有激发线,通过拉紧或放松激发线能够实现导入片自由端由相互分离切换至相互聚拢或由相互聚拢切换至相互分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有上述技术方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改进之处在于:增设了导入部的设计,即:与所述柱体本体分离内镜一端相配接的导入部,所述导入部包括:对称地设置在柱体本体上的导入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人民医院,未经天津市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337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外科用诊疗装置
- 下一篇:椎弓根螺钉置入探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