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头的接触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50844.2 | 申请日: | 2016-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119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江尻孝一郎;近藤晴彦;阿部梨惠;樱田英将 | 申请(专利权)人: | SM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 |
代理公司: | 11329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礼华;许振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触头的接触结构。其课题在于,提供不使得触头的接触结构大型化、不使得对方侧触头的插入/拔取行程长、抑制在火线连接的触头之间发生的电弧放电的触头的接触结构。在本发明的触头的接触结构中,第一触头的火线接触部以及基端连接部与第一触头电连接的由高电阻体构成的辅助接触体的辅助接触部隔开能同时与第二触头接触的宽度,在前后方向的不同位置面对第二触头的移动路径,当第二触头从第一触头离开时,由高电阻体构成的辅助接触体介于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之间,抑制电弧放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别与电气电路火线连接的一对触头间的触头的接触结构,更详细地说,涉及在接离的一对触头间产生高的电能的触头的接触结构。
背景技术
火线连接对高电压、高电流的电力进行送电的电力线的电连接器,当插入/拔取被连接的对方侧连接器时,在接近的一对触头间蓄积高的电能,在其间产生电弧放电。当从与电力线连接的另一方的连接器拔取与感应性负载连接的一方的连接器时,产生感应电动势,上述这样的电弧放电即使因上述感应电动势也发生。
电弧放电成为电连接器的触头熔损等、加快劣化的原因,因此,以往,大体上用两种方法施以对策。第一种方法是特开2010-56055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法,在与一对触头的对向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永久磁铁等,形成磁场,由劳伦兹力使得电弧方向偏转,防止因电弧放电引起触头损伤。
又,第二种方法是使得蓄积在一对触头间的电能本身降低、使得电弧放电不发生的方法。蓄积在一对触头间的电能与一对触头间的电压及电流成正比例,因此,在特开昭63-86281号公报(专利文献2)或实开平4-2467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使得一对触头分离时的触头间的电压降低,防止发生电弧放电。
即,专利文献2记载的触头的接触结构100如图8所示,沿着对方侧连接器的触头103移动的移动路径,连续设置触头101以及电阻率ρ比触头101高的电阻器102,当另一方的触头103从移动路径拉出而分离时,在电阻值最高的电阻器102的前端102a使得触头103分离,将两者间的电压设为不达到电弧放电的电压,防止发生电弧放电。
又,专利文献3记载的触头的接触结构110如图9所示,沿着对方侧的触头114移动的移动路径,越朝着相反方向(图示右方)移动,越使得触头112的电阻值增加,图9(a)表示对方侧的触头114完全插入状态,当从图9(a)所示状态,如图9(b)所示,对方侧的触头114从移动路径拔出时,将触头114接近的触头112的前端112a的部分设为最高电阻,使得触头112产生大的电位降,将该前端112a和触头114之间的电压设为不达到电弧放电的电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560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862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4-2467号公报
专利文献1表示的第一种方法是在与一对触头的对向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永久磁铁等,形成磁场,因此,其结构复杂,触头的接触结构大型化,且不能防止电弧放电本身发生,因此,因电弧放电引起的电磁噪声对负载等的电子电路产生坏影响,不是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手段。
又,作为第二种方法的记载在专利文献2或专利文献3的以往的触头的接触结构100、110是在触头103、114离开的位置使得与触头103、114之间的电压降低,防止发生电弧放电,因此,需要使得高电阻的电阻器102与触头101的前端侧连接,或者使得触头112形成向着前端112a侧逐渐成为高电阻的导电体。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在以低接触电阻与触头103、114连接的触头101、112的前端侧,连接多余的电阻器,引起整体大型化,同时,触头103、114的插入/拔取方向的行程变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MK株式会社,未经SM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508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