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化热轧钢板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59366.1 | 申请日: | 2016-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48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军;韩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8/02 | 分类号: | C21D8/02;C21D1/32;C21D1/04;C22C38/04;C22C38/02;C22C3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热轧 钢板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石墨化热轧钢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高碳钢板由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和汽车等领域,市场需求量较大。但是,因其塑性差,一般难以直接成型,因而限制其在复杂形状零部件冲压成型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中、高碳钢板的成型加工性能,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球化退火,如陈金荣在机械工人(热加工)(2002,(3):34-35)上发表的论文“40Z钢板等温球化退火工艺”中研究了40Z中碳钢板球化退火,指出中碳钢当要求硬度较低而韧性较高(用于冷冲压坯料)时,可用等温球化退火。另外,也有直接通过热轧工艺控制使部分片状珠光体球化,从而达到免退火的目的,如一种免退火型中高碳钢板制造工艺(申请公布号:CN103173598A)公开了一种热轧过程中在线使中、高碳钢板直接软化,通过高温卷取实现部分球化来生产的中高碳钢板,而省去热轧后的退火工序。
对于冷变形要求高的中、高碳钢材,虽然通过球化退火或免退火轧制工艺,控制了晶粒度、硬度和渗碳体的形态,但是由于渗碳体的存在,在冲压生产时,不仅模具磨损严重、寿命低,而且冲压负荷过大,难以成形复杂形状制件。
于是,人们利用渗碳体石墨化来期待获得良好冲压成型性能,而开发了石墨化中、高碳钢(中碳钢C:0.25~0.36%和高碳钢(C:0.5~0.7%)),如专利1(钢板及其制造方法,申请公布号:CN101903547A)公布了一种热轧钢板,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比:C:0.30~0.70%;Si:0.10%以下;Mn:0.20%以下;P:0.010%以下;S:0.010%以下;Al:0.05%以下;N:0.050%以下;余量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其制造方法在800~950℃的终轧温度下热轧而制成热轧板,以平均冷却速度为50℃/s以上冷至500℃以下,在450℃以下的温度卷取,钢卷在720℃以下的退火温度下退火。再如专利2(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 medium-carbon steel plate with improved formability and weldability,US5454887)也公布了一种热轧钢板,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比:C:0.20~0.70%;Si:0.10%以下;Mn:0.20~2.0%以下;P:0.020%以下;S:0.010%以下;Al(sol.):0.01~1.00%;B:0.0003~0.0050%;N:0.002~0.010%;B/N:0.2~0.8;余量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其制造方法为:终轧温度700~900℃;热轧后的冷却速度5~50℃/s;卷取温度400~650℃;在600℃~~Ac1温度范围内进行1小时以上的退火。
比较专利1与专利2,其Si含量有较大的差异,过高的Si含量虽有助于石墨化,但Si使铁素体硬化,难以具有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因此,专利1的Si含量控制在0.10%以下。为了获得良好的石墨化效果,专利1、2的石墨化退火时间都在几十小时以上(根据实施例),缓慢的石墨化过程制约了中、高碳钢板在复杂形状零部件冲压成型中的应用,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促进石墨化过程的方法。另外,专利1中石墨率不高,最高为77%(根据实施例);专利2中的石墨化率较高,但是石墨化时间都在20小时以上。
为此,本发明公布一种石墨化热轧钢板的制备方法,不仅提高石墨化率,而且缩短石墨化过程。
发明内容
石墨化钢板适合用于复杂形状零部件的冲压成型,但其冲压成型性能的高低,除了控制硬度、铁素体晶粒度、石墨数量、形态、大小及其分布以外,控制石墨化率也是至关重要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提高石墨化率、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石墨化的石墨化中、高碳热轧钢板的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炼钢、精炼、连铸、均热、连轧、层流冷却、卷取、钢卷散放空冷、平整轧制、石墨化退火等工艺过程进行制备。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593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倾斜施工平台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桥梁橡胶支座变形监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