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限位保护式肛门括约肌假体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59531.3 | 申请日: | 2016-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374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颜国正;鲁姗;姜萍萍;吴浩;靳文天;周泽润;王志武;刘大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08 | 分类号: | A61F2/08;A61F2/48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位 保护 肛门 括约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限位保护式肛门括约肌假体。
背景技术
大便失禁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是指肛门括约肌失去对粪便及气体排出的控制能力。因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缺失,患者无法感知肠道内粪便积累情况,无法控制排便。
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模拟正常肛门外括约肌的生理功能,能够控制排便,从而治疗大便失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质地均为金属,且没有限位保护装置容易造成体内脏器损伤等问题,提出一种限位保护式肛门括约肌假体。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套设于上环套筒的上固定环、套于中环套筒的活动中环和套设于电机套筒的下固定环,其中:上固定环、活动中环和下固定环依次相连,上环套筒与中环套筒轴向相连,中环套筒与上环套筒之间设有连有电机的减速箱,活动中环通过套有齿圈套筒的内齿圈与减速箱内的减速齿轮系相连,减速箱上盖板设有霍尔元件,齿圈套筒与减速箱上盖板相对端间隔设有两个与霍尔元件相配合的磁铁。
所述的减速箱上盖板中设有两个用于嵌入霍尔元件的凹槽。
所述的两个磁铁之间的周向夹角β为90°。
所述的活动中环上设有一个呈弧形的中环摆臂,中环摆臂的凹侧设有压力传感器。
所述的中环摆臂转动角度α为80°。
所述的内齿圈的齿分布角度为γ为100°。
所述的上固定环、活动中环以及下固定环采用硅橡胶集成封装。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有效防止因中环摆臂摆幅过大而对肠道造成损伤,因电机过转致使机构卡死以及因电流过大而导致电机烧毁;使得机构能根据人体肠道的感受调整假体打开、闭合的幅度;整个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有利于提高移植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活动中环由打开到关闭过程示意图;
图4为霍尔元件安装示意图;
图5为内齿圈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环套筒、2减速箱上盖板、3齿圈套筒、4减速箱、5内齿圈、6减速箱下盖板、7电机套筒、8中环套筒、9下环法兰盘、10减速齿轮系、11上固定环、12活动中环、13下固定环、14中环摆臂、15霍尔元件、16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套设于上环套筒1的上固定环11以及套设于中环套筒8两端的活动中环12和下固定环13,其中:上环套筒1与中环套筒8轴向相连,中环套筒8与上环套筒1之间设有连有电机的减速箱4,活动中环12通过套有齿圈套筒3的内齿圈5与减速箱4内的减速齿轮系10相连,减速箱上盖板2设有霍尔元件15,齿圈套筒3与减速箱上盖板2相对端间隔设有两个与霍尔元件15相配合的磁铁16。
所述的电机设置于电机套筒7中,该电机套筒7设置于中环套筒8内,两者半圆形缺口重合。电机套筒7的下端伸出中环套筒8下端,用于与下固定环13相连。电机与减速齿轮系10相连,为其提供动力。减速齿轮系10设置于减速箱中,减速箱上部下部分别为减速箱上盖板和减速箱下盖板6。
如图2所示,所述的上固定环11、活动中环12以及下固定环13依次相连后,在整个装置外部采用医用硅橡胶来进行集成封装。所述的下固定环13由下环法兰盘9固定。
所述的上固定环11套设于上环套筒1的顶部,活动中环12套设于中环套筒8外侧,下固定环13套设于电机套筒7的底端,并用下环法兰盘9固定。
如图3所示,所述的活动中环12上设有一个呈弧形的中环摆臂14,中环摆臂14的凹侧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的中环摆臂14转动角度α为80°。中环摆臂14中的压力传感器作为第一重限位保护结构。当中环摆臂14凹侧转动到与肠道接触时,压力传感器达到设定阀值后,电机停转,实现对肠道的夹紧。压力传感器控制中环摆臂14最大转动角度α为80°。活动中环12由电机带动实现摆动,而上固定环11和下固定环13则保持相对静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595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掀背式车型车顶后部结构
- 下一篇:再生聚酯材料柔性化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