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盘管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60768.3 | 申请日: | 2016-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25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于仁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金玉大商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智圆行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31 | 代理人: | 刘尔才 |
地址: |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盘管 上集管 换热管 下集管 热管 回流管 自由端 冷凝 吸热 相邻换热管 串联结构 流体通过 热效率 冷凝端 圆弧形 蒸发端 扰动 管内 换热 流体 种盘 连通 蒸汽 蒸发 膨胀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管,包括下集管、上集管、盘管和回流管,所述盘管与下集管和上集管相连通,所述下集管是蒸发端,所述冷凝端包括上集管以及盘管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流体在下集管内吸热蒸发,经过盘管的至少一部分和上集管进行换热后,在上集管内冷凝,冷凝的流体通过回流管回到下集管;盘管为一个或者多个,每个盘管包括圆弧形的多根换热管,相邻换热管的端部连通,使多根换热管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换热管的端部形成换热管自由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式热管,通过液体变为蒸汽的体积的膨胀变大来扰动自由端,克服了热管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盘管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技术是1963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George Grover)发明的一种称为“热管”的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热管技术以前被广泛应用在宇航、军工等行业,自从被引入散热器制造行业,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设计思路,摆脱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来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单一散热模式,采用热管技术使得散热器获得满意的换热效果,开辟了散热行业新天地。目前热管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换热设备,其中包括核电领域,例如核电的余热利用等。
现有技术中的热管在换热过程中都是静止状态,仅仅依靠热管冷凝端的散热,许多发明的改进也仅仅是冷凝端的强化传热的结构的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热管,从而解决热管换热的情况下的换热系数低及其换热不均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热管,从而解决前面出现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热管,包括下集管、上集管、盘管和回流管,所述盘管与下集管和上集管相连通,所述下集管是蒸发端,所述冷凝端包括上集管以及盘管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流体在下集管内吸热蒸发,经过盘管的至少一部分和上集管进行换热后,在上集管内冷凝,冷凝的流体通过回流管回到下集管;盘管为一个或者多个,每个盘管包括圆弧形的多根换热管,相邻换热管的端部连通,使多根换热管形成串联结构,并且使得换热管的端部形成换热管自由端。
作为优选,多根圆弧形的换热管的中心线为同心圆的圆弧。
作为优选,回流管连接下集管和上集管的两侧端部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同心圆是以上集管的横截面的中心为圆心的圆。
作为优选,所述下集管的管径小于上集管的管径。
作为优选,下集管的内径为R1,上集管的内径为R2,则0.45<R1/R2<0.88。
作为优选,所述盘管为多个,所述多个盘管为并联结构。
作为优选,随着距离下集管的中心越远,相邻换热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作为优选,下集管的内径为R1,上集管的内径为R2,换热管的外径为D,相邻换热管的中心线的距离是L,满足如下关系:
10*(R1/R2)=a-b*Ln(5*D/L),其中Ln是对数函数,a,b是系数,
其中17.03<a<18.12,9.15<b<10.11;
55mm<R1<100mm;95mm<R2<145mm;
25mm<D<80mm;40mm<L<120mm;
0.45<R1/R2<0.8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金玉大商贸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金玉大商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607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心强化传热的螺旋板式换热器
- 下一篇:一种蓄冷蓄热一体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