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66096.7 | 申请日: | 2016-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40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卓凡;张海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H01L29/42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11336 | 代理人: | 董巍;高伟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场效应 晶体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石墨烯层;对所述石墨烯层的NMOS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以形成N型石墨烯沟道层;对所述石墨烯层的PMOS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以形成P型石墨烯沟道层;使用原子层刻蚀法移除所述N型石墨烯沟道层中的部分石墨烯层,以形成具有第一厚度的N型石墨烯沟道层和具有第二厚度的P型石墨烯沟道层,所述第一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厚度。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可控制导电沟道中石墨烯层的厚度,从而平衡N型和P型石墨烯沟道层的载流子迁移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工艺,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摩尔(Moore)定律的不断延展与纵深,使得硅基集成电路的器件尺寸离物理极限越来越近,国际半导体工艺界纷纷提出超越硅(Beyond Silicon)技术,其中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石墨烯应运而生。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单层蜂窝晶体点阵上的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单层石墨烯的厚度约为0.35纳米,十层以下的石墨均被看作为石墨烯。石墨烯不仅具有非常出色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还具有超导电学性质。石墨烯的理论载流子迁移率可以高达2×105cm2/Vs,是目前硅材料载流子迁移率的10倍左右,并具有常温量子霍尔效应等物理性质,因此,石墨烯被认为有可能取代硅成为新一代的主流半导体材料。
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是利用石墨烯的半导体特性来制成的晶体管。其中,石墨烯用于形成导电沟道,通过控制栅端电压,其可以调制沟道的电流大小,也即调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大小。实际应用中,由于衬底和沉积在石墨烯上的栅介质层等的影响,N型和P型石墨烯沟道层的载流子迁移率存在差异,这会对器件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半导体衬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石墨烯层;
对所述石墨烯层的NMOS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以形成N型石墨烯沟道层;
对所述石墨烯层的PMOS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以形成P型石墨烯沟道层;
使用原子层刻蚀法移除所述N型石墨烯沟道层中的部分石墨烯层,以形成具有第一厚度的N型石墨烯沟道层和具有第二厚度的P型石墨烯沟道层,所述第一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厚度。
示例性地,还包括在所述N型石墨烯沟道层和所述P型石墨烯沟道层上形成栅极结构的步骤。
示例性地,还包括以所述栅极结构为掩膜刻蚀去除露出的所述石墨烯层,定义导电沟道的步骤。
示例性地,还包括在所述石墨烯沟道层露出的侧面上形成源极及漏极的步骤。
示例性地,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栅电极层和栅极侧墙。
示例性地,所述栅极结构为多晶硅栅+氧化物介质层栅极结构或高K金属栅极结构。
示例性地,所述半导体衬底与所述石墨烯层之间还形成有SiC层。
示例性地,所述石墨烯层外延形成于所述SiC层上。
示例性地,所述原子层刻蚀法包括:
在石墨烯层的N型石墨烯沟道层上沉积金属层的步骤;
以及溶解所述金属层,同时去除其下方的部分石墨烯层的步骤。
示例性地,所述金属层的沉积方法为溅射法。
示例性地,所述金属层为锌层或铝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660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