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物理隔离式数据传输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89163.7 | 申请日: | 2016-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79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宋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B7/0045 | 分类号: | G11B7/0045;G11B7/005;G11B17/08;G11B2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215151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理 隔离 数据传输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理隔离式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数据加载模块、数据读取模块、数据记录介质和摆渡机构;数据加载模块用于将数据加载至数据记录介质中;数据读取模块用于读取数据记录介质中的数据;数据加载模块与数据读取模块在空间上间隔一定距离;摆渡机构用于托载数据记录介质,并带动数据记录介质在数据加载模块与数据读取模块之间移动。本发明的数据加载模块与数据传输模块没有任何连接和数据通信,实现严格的物理隔离,且本发明的摆渡机构仅需托载光盘等数据记录介质移动,避免了机械手抓取光盘和放置光盘的动作,有效地降低了机械控制的难度和复杂度,能够极大的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存储及数据传输,尤其涉及一种物理隔离式数据传输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数据通信中,不同安全级别网络间可以是内部网路和外部网络之间,或公共网络和专网之间,以及保密网和非保密网之间。为了实现并保证网络数据交换过程的安全,最安全的方式就是物理的分开,实现不同级别网络间的“物理隔离”。
目前的数据存储介质主要包括光盘、磁盘、磁带等。光盘作为一种稳定的存储载体,常常用来保存重要数据。数据的存储过程中,首先将存储在外网的数据刻录到空白的光盘中,再将刻录好的光盘中存放的数据存储到内网中进行保存。
在现有的物理隔离光盘存储装置中,光盘仅作为将数据从内网转移到外网、或者从外网转移到内网的载体,在数据的转移过程中光盘也要从内网转移到外网中,或者从外网转移到内网中,而转移的过程往往由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的机械手完成。
例如专利申请号201510106461.1,名称为一种物理隔离式光盘读写装置的发明,采用旋转悬臂实现光盘的转移,通过内外网的独立控制(即物理隔离)提高数据从内网到外网之间单向传递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但是该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一方面,空白光盘片匣、刻录光驱、只读光驱和回收光盘片匣组成矩形阵列,机械手在其间移动操作。由于内网光驱与内网连接,外网光驱与外网连接,内外网光驱是分开的,为了保证内外网物理隔离,光盘作为数据载体必须要在内网和外网光驱间移动,光盘的移动必将依赖机械手的操作来实现,比如机械手抓盘、放盘,导致整个装置体积庞大、笨重、造价高。另一方面,由于光盘匣容纳的空白光盘数量有限,在数据交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空白光盘不够用的情况,这就需要人为添加光盘,不能满足摆渡机长时间无人值守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保证数据转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减小装置体积、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节约成本,提高光盘的利用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理隔离式数据传输装置及方法,加载数据和读取数据能够实现严格的物理隔离,且该装置无需机械手抓取光盘,体积小巧,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节约成本。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物理隔离式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数据加载模块、数据读取模块、数据记录介质和摆渡机构;其中,
所述数据加载模块用于将数据加载至所述数据记录介质中;
所述数据读取模块用于读取所述数据记录介质中的数据;
所述数据加载模块与数据读取模块在空间上间隔一定距离;
所述摆渡机构用于托载所述数据记录介质,并带动所述数据记录介质在所述数据加载模块与数据读取模块之间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摆渡机构上还托载有用于驱动所述数据记录介质旋转的介质驱动电机,所述介质驱动电机位于所述摆渡机构之上,所述介质驱动电机分别与所述数据加载模块和数据记录介质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记录介质为光盘、磁盘或磁带,所述装置还包括数据擦除模块,所述数据擦除模块用于擦除所述数据记录介质中的数据,所述摆渡机构在加载模块和读取模块之间做移动时,所述介质驱动电机保持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互盟信息存储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891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