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提升休止铁口深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98891.4 | 申请日: | 2016-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860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文;赵新民;王宝亮;郑伟;姚维平;张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7/12 | 分类号: | C21B7/12;C21B5/0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4101 | 代理人: | 申艳玲 |
地址: | 030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提升 休止 深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提升休止铁口深度的方法,属于高炉冶炼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炉铁口是铁水从炉内排出炉外的通道,一般大型高炉配有3-4个铁口,高炉铁口数目由高炉日产铁量、出铁制度、渣铁沟维护等因素所决定。日常生产中,高炉会交替修补渣铁沟,这就导致至少有1个铁口处于休止状态,也就是此铁口不出铁水。但是,由于休止铁口5-10天不出铁,炉内铁水不断对高炉内泥包进行冲涮和侵蚀,而休止铁口无法补充新的炮泥,铁口深度随着变浅。通常情况,大型高炉正常出铁的铁口深度3300-3800mm,而休止铁口在投用时铁口深度仅为2200-2600mm,高炉铁口过浅很容易发生铁口跑大流的恶性事故,即大量铁水瞬间涌出铁口,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一旦发生铁口跑大流,必须减风堵口。
因此,对于休止的铁口投用后,快速提升其深度对高炉安全生产有较大意义。提升休止铁口深度也是稳定生产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休止铁口深度恢复至正常生产时铁口深度需要此铁口至少出10次铁水,即此铁口至少需要出8炉铁水才能恢复正常铁口深度。缩短恢复休止铁口深度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是炉前操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快速提升休止铁口深度的方法,提出在休止铁口投用时根据第一炉铁口深度来控制不同的打泥量以及打泥量递增幅度,最终将休止铁口深度快速的恢复至正常生产时的深度。
本发明采用基本技术构思:铁口深度主要由炉墙厚度和炉内泥包大小所决定,休止的铁口炉内泥包会被铁水及炉渣侵蚀殆尽,休止铁口最终深度仅仅为炉墙厚度。为提升铁口深度,只有通过对出尽铁水的铁口不断增加打泥量,最终,使铁口前端形成稳定的泥包,进而铁口深度才能提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提升休止铁口深度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铁口系数n:
铁口打泥量取决于铁口深度和泥包体积,在生产过程中无法测量炉内泥包的体积,铁口打泥量的计算公式为:
D=n×(1/4)πd2hρ(1)
其中:
D-铁口打泥量,kg;
n-铁口系数;
d-铁口直径,m;
h-铁口深度,m;
ρ-炮泥密度,kg/m3;
得到铁口打泥量与铁口深度的关系式;
通过统计日常打泥量与铁口实际深度的数据,确定公式中的铁口系数n,即:
通过上式计算出铁口系数n;
(2)确定休止铁口投用第一炉时铁口打泥量D1:
投用铁口时,检测第一炉铁口深度h1,通过公式(1),计算出第一炉铁口打泥量D1;
(3)控制铁口打泥量递增:
按照第一炉时铁口打泥量为D1,稳定两炉后将打泥量增加D1*5%,在此基础上稳定两炉出铁,形成固定的泥包;重复上述步骤,最终将休止铁口深度恢复至正常生产时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的具体操作过程为:
按照第一炉时铁口打泥量为D1,铁口投用前两炉,铁口打泥量控制为D1,至第三炉时,形成稳定初始泥包后开始加泥;
第三炉,打泥量增加至D1*(1+5%),此打泥量稳定两炉出铁,形成固定的泥包;
第五炉比第三炉的打泥量增加D1*5%,此打泥量稳定两炉出铁;
继续重复上述步骤:稳定两炉后将打泥量增加D1*5%,直至休止铁口深度恢复至正常生产时的深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方法对大型高炉休止铁口投用后铁口深度的提升有比较明显的作用,运用本方法可将投用后铁口深度2400-2600mm,经过4-6炉出铁后,快速提升至3300mm以上,并维持此深度。
(2)通过本方法不仅对提升铁口深度有作用,同时,经过上述控制打泥量的方式可降低炮泥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铁口打泥量递增幅度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铁口深度实际变化情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将本发明在太钢5号高炉炉前作业区试用,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1)5号高炉1号铁口休止7天后投用,首先跟踪统计1号铁口日常打泥量与铁口深度的情况,从中任意取出300组打泥量与铁口深度的对应值,计算出此铁口打泥量的均值和铁口深度的均值。1号铁口的铁口深度均值3400mm,打泥量均值520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988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