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壁筒内壁第二道径向内环成形模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00523.9 | 申请日: | 2016-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013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庄新村;夏敏;陶立平;孙晓龙;赵震;张贵华;刘志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J13/02 | 分类号: | B21J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500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姜***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壁 内壁 第二 径向 内环 成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塑性成形领域的技术,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镦挤成形模,特别是一种用于镦挤薄壁筒内壁第二道径向内环的成形模。
背景技术
薄壁筒件内壁通常设有一道或两道径向内环,对于内置一道径向内环的薄壁筒件,应用现有锻造技术几乎没有技术障碍就能实现生产,用于成形的上下模可以从内壁径向内环两边分别轴向分离。对于内置两道径向内环的薄壁筒,因相邻径向内环之间互有轴向限制,成形模镦挤压作业仅靠上、下模不能解决两道相邻径向内环之间的成形问题,在上模与下模之间添加芯模虽然可以实现两道径向内环相间成形,但整体结构的芯模被夹在其中无法自由脱模。所以说芯模不可脱模是置有两道径向内环的薄壁筒镦挤成形的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内置两道径向内环薄壁筒不能镦挤成形的问题,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定点配对准确、镦挤有序、脱模容易、成形质量好的薄壁筒内壁第二道径向内环成形模。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
薄壁筒内壁第二道径向内环成形模,它由压模、芯模、模套和底模共同组成。所述模套为圆筒状构件,底端面和内孔按工件坯料外壁形状及尺寸预置模腔。所述底模呈法兰状构件,朝上的凸台定位安装模套构成外模结构。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芯模是一种平置的扇形块,圆弧边与工件内孔定位配合,其底端面由工件已成形的第一道径向内环上端面和底模上端面共同支承,芯模的厚度尺寸等于工件内置两道径向内环轴向间距。所述压模是一种径向截面为扇形的构件,圆弧边与模套内孔定位配合,安置在芯模之上的压模由配套压机的压头控制上下运动,压模向下施压构成工件朝上的薄壁敞口端一段被镦挤结构,每一镦挤工位在施压之后都等间距朝同一方向移动配对的芯模和压模,顺序一圈且定点施压压模,从而得到由分段成形组成完整的第二道径向内环。
作为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压模的扇形圆心角α2=40°~50°。
作为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芯模的扇形圆心角α1=55°~65°。
作为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压模底端部顺弧长方向两边角分别设有r=3~6mm的外凸圆弧角。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套合结构的成形模,结构简单、制作容易;
2、配对镦挤的芯模和压模均为扇形截面构件,此种化整为零的构件一是自身体积最小化,其次是每次镦挤面积小,所以成形容易,最重的是做到镦挤后芯模无障碍脱模;
3、压模底端面顺弧长方向的两边角制成外凸圆弧角,被镦挤的金属顺圆弧角有序塑性变形,完全做到镦挤过程不发生母材金属被剪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置有两道径向内环的薄壁筒结构剖面图。
图4是已作第一道径向内环镦挤成形的薄壁筒半成品半剖示意图。
图5是压模底部顺弧长方向两端设有r圆弧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未经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005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汽车天窗导轨框架的铆接工装
- 下一篇:前轴的切边和热校正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