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涡轮增压发动机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01027.5 | 申请日: | 2016-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40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曾斌;严嵘;李志远;杨芾;梁艳军;朱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23/00 | 分类号: | F02D23/00;F02B37/00;F02B39/16;F01N13/08 |
代理公司: | 11304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轮 涡轮增压器 排气歧管 泄压阀 涡轮增压发动机 叶轮 进气歧管 控制装置 排气管 泄压管 连通 同轴连接 油门踏板 电控阀 节气门 进气管 松开 喘振 减小 排气 泄压 噪声 发动机 上游 | ||
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其中,涡轮增压发动机包括进气歧管、进气管、排气歧管、排气管,以及涡轮增压器,所述涡轮增压器包括同轴连接的叶轮和涡轮,所述叶轮设于所述进气歧管前、所述涡轮设于排气歧管后;第一泄压管,沿排气方向,一端在所述涡轮的上游与所述排气歧管连通,另一端在所述涡轮的下游与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一泄压管内设有第一泄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泄压阀为电控阀。第一泄压阀能够通过控制装置来控制,即使在松开油门踏板、节气门关闭的情况下也能打开,以减小泄压噪声,防止发动机的喘振,从而延长涡轮增压器的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满足日益趋严的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及为了进一步提升汽车的动力性能,涡轮增压发动机越来越受到车企的青睐,配置了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汽车,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
涡轮增压发动机中设有涡轮增压器,涡轮增压器主要由带有涡轮的涡轮机和带有叶轮的叶轮机两部分组成,涡轮和叶轮之间通过一根传动轴连接。涡轮的进气口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相连通,排气口与排气管相连通;叶轮机的进气口与进气管相连通,排气口则与进气歧管相连通。发动机运转时,排气歧管中排出的废气冲击涡轮使其转动,从而带动同轴的叶轮转动,从而将进气管中的空气压缩后导向进气歧管,从而增加发动机的进气量,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提升汽车的动力性能。
在进气管和进气歧管之间、在排气管和排气歧管之间一般都设有旁通阀,用于调节进气歧管内的空气压力。当进气歧管内的空气压力上升时,进气管和进气歧管之间的气动阀会根据要求打开,进气歧管前的高压空气向进气管回流,从而防止涡轮增压器发生喘振。
排气管和排气歧管之间的旁通阀为气动阀,一般需要较大的气压才能打开,以保证能够有足够的气流进入涡轮增压器来推动其工作。换言之,在节气门开度较大、发动机转速较高时,排气压力较大,排气管和排气歧管之间的旁通阀才会打开,以引导发动机排出的部分废气绕过涡轮增压器排出,以减小对涡轮增压器的驱动力,从而减小进气歧管的空气压力。
但是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如果松开油门踏板,踩刹车,节气门关闭时,发动机需要的进气量非常低,此时排气压力小,排气管和排气歧管之间的旁通阀关闭,而涡轮增压器由于惯性将继续工作,导致进气歧管内的空气压力上升。此时,即使进气管和进气歧管之间的旁通阀打开、进行泄压,由于进气歧管与进气管之间的压差较大,该气动阀处的泄压噪声仍旧非常严重。并且,如果进气歧管内的高压空气不能及时排除,还可能会引起涡轮增压器的喘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发动机在松开油门踏板,踩刹车,节气门关闭时,进气管和进气歧管之间的旁通阀处的泄压噪声严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包括:进气管、排气管,以及涡轮增压器,所述涡轮增压器包括同轴连接的叶轮和涡轮,所述叶轮设于所述进气管内、所述涡轮设于排气管内;
第一泄压管,沿排气方向,一端在所述涡轮的上游与所述排气管连通,另一端在所述涡轮的下游与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一泄压管内设有第一泄压阀;所述第一泄压阀为电控阀。
可选的,还包括发动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泄压阀的开闭,所述发动机控制装置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发动机的进气管在所述叶轮下游区域的压力是否超出预设压力;
指令单元,用于在所述压力超出所述预设压力时,发送开启指令,以控制所述第一泄压阀打开;用于在所述压力未超出所述预设压力时,发送关闭指令,以控制所述第一泄压阀关闭;
所述第一泄压阀用于接收发动机控制装置的开启指令、关闭指令,并根据所述开启指令或所述关闭指令执行开闭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010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