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薄壁零件的新型装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30977.0 | 申请日: | 2016-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417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江小辉;王艺斐;李郝林;胡亚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Q3/06 | 分类号: | B23Q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壁 零件 新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壁零件的新型装夹装置,属于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领域中,薄壁件外形复杂,多为复杂曲面,刚性比较小,数控加工薄壁零件时,工件因刚度不足引起的加工变形成为影响尺寸精度的主要问题,因此曲面薄壁件的加工较为困难。
现代机械产品的品种繁多,产品的设计周期短,更新换代快,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模式逐渐被中小批量生产模式所取代。按单一品种设计专业夹具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械产品生产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柔性化的加工制造便应运而生。
但是,目前的机械加工领域,对于薄壁曲面类零件的装夹,常采用的柔性化方法是:
方法1,采用相变和伪相变式柔性夹具:相变柔性夹具通常都有一个充满介质的容器,当材料液相时将工件埋入液体中,然后改变条件,如升温或降温,在液相变成固相时,将零件夹持并固定,然后进行加工。加工结束后再将介质恢复成液相,就可将工件取出。
为了避免热致相变的负面效果,近些年又研究出伪相变材料,这是用颗粒液态床来模拟相变材料的双向性质。即用物理方法迫使材料在“固结态”和“流动态”之间的变换,称为伪相变,貌似发生了相变,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相变。这种装夹方式的缺陷在于:1)对于相变柔性夹具来讲,目前能适应夹具性能要求的相变物质较少,归纳起来主要由石蜡基、水基、低熔点合金基等,但是它们都存在夹紧力不足的较大缺陷。2)对于伪相变柔性夹具,目前只能用于曲面定位或加工力轻微的精加工等少数情况,许多问题尚待研究。
方法2,利用适应性夹具进行装夹:所谓适应性夹具,是指夹紧元件能自动适应工件形状的夹具,是一种被动式的夹具装置,当夹紧时能改变形状与工件相适应。例如多叶适应性虎钳,一个钳口是固定的,另一个钳口由穿在转轴上的多叶片组成。当其它运动受限制时,叶片可绕轴自由转动以适应工件形状,用于夹持横截面不规则变化的长工件。这种装夹的缺陷在于该类夹具只适合带有曲面的工件。
方法3,利用模块化程序控制夹具进行装夹:该种柔性夹具是一类由数字控制的定位件、夹紧件和支承件组成的装置,可以放在机床工作台上或代替机床工作台,然后通过程序做出多种不同布局的机电控制式夹具。计算机数字控制的柔性夹具由一组在垂直方向上可精确调整高度尺寸的支柱阵列、水平面上可实现位置调整的运动部件、机电驱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阵列的每根支柱可通过计算机控制或手工操作调整支柱在X、Y水平面中的位置,根据被加工工件的形状和结构参数,支柱阵列可重构成适应多种平面或曲面的定位系统,工件的夹持方式可通过真空吸附或机械夹紧方式来实现。这种装夹方式的缺陷在于:1)在水平面上进行支柱的X和Y方向的移动,夹具的柔性不是特别好;2)夹紧力很难控制,薄壁件形状受限较大。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的主要缺点为:
1)柔性化程度不高,加工零件的外形受限较大、粗精加工方式受局限。
2)夹具调整时间长、成本高,而且夹紧力很难调整控制。
3)可适性较差,夹具调整过于依赖经验,精度难以控制。
可见,上述都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精密机械加工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薄壁零件的新型装夹装置。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薄壁零件的新型装夹装置,用于对待加工的薄壁零件进行固定以适宜加工,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定位部,设置在支撑部上;吸盘固定部,设置在定位部上,用于固定薄壁零件;驱动部,用于驱动吸盘固定部在定位部上移动,包括回转电机,其中,定位部具有至少一圈呈圆形导轨和设置在支撑部的中央的中央柱,吸盘固定部具有多个设置在圆形导轨上的支柱组件,支柱组件具有支柱和设置在支柱的顶部的吸盘,支柱的底部设置在圆形导轨上,吸盘通过真空泵产生负压用来吸附固定薄壁零件,中央柱具有固定在支撑部上的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并能在底座中转动的旋转柱以及套接在旋转柱上的套接部件,当使用时,将支柱与套接部件相连接,此时回转电机驱动旋转柱进行转动并带动支柱在导轨中移动。
本发明提供的薄壁零件的新型装夹装置,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其中,支柱的内部具有空腔,支柱组件还具有:滚珠,设置在支柱组件的底端并位于导轨中;进气口,设置在支柱的侧壁上并与支柱的空腔相连通,用于往支柱的内部引入气体或将其内部的气体引出;进气阀,设置在进气口上,用于调节流量的大小;吸口,设置在支柱的顶端并分别与吸盘和空腔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309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二氧化氯发生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摄像头的图像引导粒子植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