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波长转换原理的新型光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631847.9 | 申请日: | 2016-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88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刘西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蓝之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21/20 | 分类号: | G03B21/20;G02F1/13357;G02B27/4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赵永伟 |
地址: | 266107 山东省青岛市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 波长 转换 原理 新型 光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波长转换原理的新型光源装置,可用于液晶背光源或者投影光源。
背景技术
激光光源目前在投影、平板显示领域开始广泛应用。由于三基色激光技术并不成熟,通常采用1个单色激光+其它光源(LED光源或者荧光粉受激发光装置)。
例如最早三菱公布的激光背光方案,采用的是红光激光+蓝、绿光LED的形式。由于采用红光激光作为光源使用,红光激光部分可能对人眼及人体健康有较大伤害,同时带来显示画面上的散斑噪声。
而单色激光+荧光粉受激发光的混合光源,通常采用蓝光激光(通常在440nm—470nm)作为激发源,红、绿两种荧光粉作为受激发光源,最终实现的是蓝色激光+红色受激光源+绿色受激光源的混合光源。混合光源中的蓝光是单一波长的激光,同时为了激发效率考虑,蓝光的波长一般较短。因此混合光源中的蓝光成分对人眼及人体健康有较大伤害,同时也存在画面散斑噪声问题。
目前光峰科技已经考虑到上述问题,开始开发相关技术并申请了专利。其典型的专利为“基于波长转换的光源及其二次激发方法”(专利申请号201010531498.6):第一峰值波长的激发光(UV光)的激发光源,利用第一光波长转换材料,用来吸收激发光并激发具有第二峰值波长的光(蓝光);同时包括第二光波长转换材料,用来吸收该具有第二峰值波长的光并激发具有第三峰值波长(红光、绿光)的受激发光。此种做法可有效避免原始光源直接出射的问题。但是由于采用了二次激发的方式,效率必然受到很大影响,同时蓝光既是出射光,又同时是第三峰值波长的激发源,为了保证效率,蓝光的波长通常较短,直接出射会对人眼产生较大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应用波长转换原理的新型光源装置,解决当前以激光作为激发源的显示光源存在的下述问题 : 1)因波长短、能量高,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2)显示光源的蓝光危害;3)激光直接作为显示光源导致的显示画面散斑噪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波长转换原理的新型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轴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激发光源1、波长转换层2和滤光层3,该激发光源1采用UV激光或短波长蓝光激光,波长范围为300—410nm;该波长转换层2用于将UV光或短波长蓝光转换为红、绿、蓝三色光出射;该滤光层3用于反射UV或短波长蓝光波段(300—410nm)的光,同时透射可见光波段(450—650nm)的光。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激光作为激发源的波长转换型光源中,有效避免了激光直射人体造成的危险,并解决了近紫外或短波长蓝光对于人眼的伤害,同时有效消除了显示画面散斑问题。既兼顾了安全性,又兼顾了显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基本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光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征如下:
1)激发光源1:为UV激光或短波长蓝光激光,波长范围为300—410nm。
2)波长转换层2:主要作用是吸收UV光或短波长蓝光,将UV光或短波长蓝光转换为红、绿、蓝三色光出射。其中:
蓝光波长为460—480nm。这个波长既保证了UV光或短波长蓝光激发转换的效率,又降低了对人眼的伤害。
绿光波长为530—570nm。
红光波长为620—640nm。
波长转换层2可以用量子点材料薄层,其特点是可以吸收较短波长的光发射较长波长的光。出射光的峰值波长由量子点的颗粒直径控制(常规技术),能够精确得到所需要的波长,并且有较窄的半波宽。
3)滤光层3的作用是反射UV或短波长蓝光波段(300—410nm)的光,同时透射可见光波段(450—650nm)的光。另外,滤光层3将激发光源(紫外光或短波长蓝光 )阻挡在最终的出射光之外,使得用户避免激光或短波长蓝光造成的伤害。
4)滤光层3的出射光为白光,包含红、绿、蓝三基色的光。如果波长转换层2采用了量子点材料,出射的白光的红、绿、蓝三基色的光的半波宽均会在40nm以下。应用于液晶显示或者投影显示将取得较高的色域范围(>100%NTS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蓝之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蓝之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318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用波长转换原理的新型侧光式背光光源装置
- 下一篇:发光装置及投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