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高铁防水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56395.X | 申请日: | 2016-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809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斐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中意铁科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08 | 分类号: | C09D175/08;C09D5/14;C09D5/18;C09D7/63;C08G18/48;C08G18/50;C08G18/66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101 | 代理人: | 徐东峰 |
地址: | 3663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铁 防水材料 复合 端氨基聚醚 原料制备 二氨基 重量份 二氯二苯甲烷 甲烷磺酸溶液 混凝土防护 机械性性能 甲基环己烷 聚醚多元醇 异氰酸苯酯 施工工艺 亚甲基双 防水性 耐侯性 石墨烯 增塑剂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高铁防水材料,所述复合高铁防水材料包括A组分和B组分,A组分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聚醚多元醇98‑102份、增塑剂2‑9份、4,4'‑亚甲基双(异氰酸苯酯)10‑20份、石墨烯/甲烷磺酸溶液4‑28份、助剂6‑48份;B组分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端氨基聚醚D40053‑63份、4,4'‑二氨基‑3,3'‑二氯二苯甲烷16‑20份、1,3‑二氨基甲基环己烷4‑14份、端氨基聚醚T5000 5‑9份。本发明提供的复合高铁防水材料,施工工艺简单稳定,成本低廉,具有优异的机械性性能、防水性、耐侯性,可以应用于高铁的混凝土防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高铁防水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对高速铁路高标准要求,高速铁路用桥梁和高架桥日益增多。高铁桥梁中采用的是城市桥梁使用的简支梁的结构形式,桥梁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质,因此高铁桥梁中的钢筋混凝土的负弯矩和混凝土桥面在受到列车的重复荷载引起的高速震动、拉伸剪切和巨大冲击作用,并且受到外部所处环境的气候变化带来温度和湿度引起的收缩膨胀后,混凝上桥梁会产生一些细微的裂缝,而这些裂缝虽然不能在短期内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但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以后势必在下雨或者桥面有大量积水时引起桥面出现渗水或者严重时出现漏水,导致钢筋的锈蚀,而水也能和混凝土中活性骨质和钙物质生成胶体硅钙睁,这种物质会使混凝土膨胀产生新的裂纹从而影响了高速铁路的长久使用性和安全性。
混凝土桥梁防水的设计不合理,防水材料在施工中质量低劣以及使用中的荷载过都会致使钢筋混凝土产生裂缝,而混凝土桥梁本身各种反应都有可能使混凝土桥梁产生各种各样的裂缝,如碱集料反应、冻融作用、干缩、硫酸盐作用等。在使用中由于存在这些裂缝,雨水或者桥面积水容易的就进入到了混凝土中,从而加重混凝土的冻融损坏,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冬季经常使用的撒盐化雪方法会使冰盐水进入钢筋中导致钢筋腐蚀,减小了钢筋的承载面积,也就相当于降低了桥梁的钢筋使用率,最终损坏桥梁。
高铁桥梁混凝土桥面防水层是指铺筑在铁路轨道板与桥梁混凝土之间的薄层,这层防水层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以阻挡雨水荷积水分进入主梁的混凝土内,防止水分锈蚀钢筋。因此可见防水材料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起到了隔离水分的用作,另一方面由于具有本身粘性还能通过自身粘结性能与底层形成一个整体,增强抵抗外界荷载和变形的能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合高铁防水材料。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复合高铁防水材料,包括A组分和B组分,A组分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聚醚多元醇98-102份、增塑剂2-9份、4,4'-亚甲基双(异氰酸苯酯)10-20份、石墨烯/甲烷磺酸溶液(MSA/graphene溶液)4-28份、助剂6-48份;B组分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端氨基聚醚D400 53-63份、4,4'-二氨基-3,3'-二氯二苯甲烷16-20份、1,3-二氨基甲基环己烷4-14份、端氨基聚醚T5000 5-9份。
优选地,所述A组分和B组分的质量比为(1-3):(1-3)。
优选地,所述的增塑剂为亚磷酸三异辛基酯、癸二酸二辛脂、柠檬酸三乙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的助剂为硅粉、滑石粉、无机抗菌剂、阻燃剂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更优选地,所述的助剂由无机抗菌剂62-72wt%和阻燃剂28-38wt%。
优选地,所述的无机抗菌剂为氯化银、钨酸银、碳酸锌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更优选地,所述的无机抗菌剂由氯化银、钨酸银、碳酸锌混合而成,所述氯化银、钨酸银、碳酸锌的质量比为(1-3):(1-3):(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中意铁科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中意铁科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563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