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属性网络的社群划分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62465.2 | 申请日: | 2016-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30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潘璐伽;褚令洋;裴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29/06;G06Q50/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属性 网络 社群 划分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属性网络的社群划分方法,包括:从双属性网络数据中确定第一种子节点以及第二种子节点,第二种子节点与第一种子节点存在第一关联关系,根据第一种子节点以及第二种子节点分别确定第一社群的节点集合与第二社群的节点集合,其中,第一社群的节点集合中节点之间存在第二关联关系,第二社群的节点集合中节点之间存在第二关联关系,输出各个社群的节点集合。这样,在选择不同社群的种子节点时,种子节点之间首先存在第一关联关系,那么社群之间必然也会存在该第一关联关系,使得社群之间的关联关系更为精确,避免了系统做无谓的划分,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属性网络的社群划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双属性网络是指节点之间存在两种关联关系的网络结构,节点可以是终端,也可以是服务器等具备网络连接的智能设备。双属性网络广泛存在于网络应用中,下面以两个应用场景进行举例说明。
1、在互联网场景下对网络病毒传播监控:计算机病毒的经典传播模式包括两种:1)近邻感染;2)远程传播。病毒在局域网中的近邻感染特性会导致受感染的终端在网络结构中呈现出自然的社群化模式,而病毒在不同局域网之间的远程传播会使得不同受感染社群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关系。由于病毒在近邻感染和远程传播这两种状态下会呈现两种不同的网络行为,所以计算机病毒的传播网络是一种天然的双属性网络。快速有效的划分出双属性网络中的多社群关联结构能够有效监测网络病毒的传染趋势,从而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性。
2、在社交网络场景下对社交网络舆情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人都能发表个人观点并评论他人观点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社会热点话题的多面性导致现有社交网络呈现出天然的双属性网络结构,即:人和人之间具有“友好”和“敌对”两种关系类型。在这种双属性网络中检测多社群关联结构能够有效挖掘社会热点话题以及参与热点话题讨论的相关人群,从而有效监控社会舆情动向。
在现有的双属性网络的社群划分方法中,是根据一种关联关系将整个双属性网络划分为多个不重合的类簇(cluster),即社群,比如在整个双属性网络中随机选多个种子节点,再根据多个种子节点将周围与该种子节点存在同样关联关系的节点划分为同一社群。这种划分方式有可能使得多个社群之间的关联关系与社群内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相同,比如,均为“友好”关系,这样导致划分没有太大意义,浪费了系统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属性网络的社群划分方法及装置,用于划分出关联程度更为有效紧密的社群,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双属性网络的社群划分方法,包括:
获取双属性网络数据,从双属性网络数据中确定存在第一关联关系的第一种子节点与第二种子节点,根据第一种子节点以及第二种子节点分别确定第一社群的节点集合与第二社群的节点集合,其中,每个社群的节点集合中节点之间存在第二关联关系,输出第一社群与第二社群的节点集合。根据该输出结果进行控制网络节点的通信或者控制网络节点的信息发送。
这样,在选择不同社群的种子节点时,种子节点之间首先存在第一关联关系,那么社群之间必然也会存在该第一关联关系,使得社群之间的关联关系更为精确,避免了系统做无谓的划分,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在选择集合中的节点时,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已经确定,避免了后续多次进行节点之间关联关系的调整,减少了社群更新的次数,提高了社群划分的速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一种子节点以及第二种子节点分别确定第一社群的节点集合与第二社群的节点集合具体可以为:
以第一种子节点作为第一关联节点,将与第一种子节点存在第二关联关系的第一候选节点增加至第一社群的节点集合中,以第二种子节点作为第二关联节点,将与第二种子节点存在第二关联关系的第二候选节点增加至第二社群的节点集合中,完成一次社群的更新,再继续以每个社群中新增的节点作为关联节点,继续添加与新增的节点存在第二关联关系的其它节点到社群的节点集合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624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区块链的共识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高效可扩展的网络仿真场景生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