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网络的接入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67792.7 | 申请日: | 2016-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47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韩锋;李宏;晋英豪;孙文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1/0893 | 分类号: | H04L41/089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刘丽萍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网络 接入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网络的接入控制方法、系统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无线网络为每一个网络切片配置独立的接入控制参数,实现网络对终端设备发起的不同网络切片接入的差异化接入。此外,核心网或接入网根据网络中每个网络切片的资源使用情况发起网络切片过载控制或网络切片接入控制参数调整。通过对每一个网络切片接入控制参数的独立控制和调整,保证网络切片之间的影响最小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网络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网络的接入控制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五代(5th Generation;简称:5G)无线通信技术已是目前业界的热点。5G将支持多样化的应用需求,其中包括支持更高速率体验和更大带宽的接入能力、更低时延和高可靠的信息交互、以及更大规模且低成本的机器类通信设备的接入和管理等。此外,5G将支持面向车联网、应急通信、工业互联网等各种垂直行业应用场景。面对5G这些性能要求和应用场景,5G网络需要更加贴近用户特定需求,其定制化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为此,5G引入了网络切片这一重要概念。一个网络切片是实现通信业务和网络能力的网络功能(Network Functions;简称:NFs)和对应的资源需求的组合,包括核心网(Core Network;简称CN)部分、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RAN)部分和终端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部分。一个网络切片构成了一个端到端的逻辑网络,从而满足切片需求方的一种或多种网络服务的性能要求。一个RAN可支持多个网络切片,比如一个RAN可支持多个垂直行业应用。由于不同的网络切片往往具有不同的性能要求,比如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简称:MTC)要求网络能接入海量的连接,高可靠低延迟通信(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简称:URLLC)要求网络时延很小等,因此RAN要对不同的网络切片进行差异化对待,甚至在一个网络切片内部实现业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的差异化处理。同时,RAN应该保证网络切片间的影响最小化。比如,当一个网络切片对应了大量的用户接入需求或者业务量上升使得该网络切片的资源变得拥塞时,不会影响其他正常工作的网络切片的性能。此外,一个UE根据其业务需求可以分别接入不同的网络切片,也可以同时接入多个不同的网络切片。UE在接入网络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网络切片的不同要求。
传统的蜂窝网络的接入控制方法是基于UE的接入等级或业务类型等级来实现的,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的网络服务提供差异化的接入控制。5G网络需要为不同的网络切片提供差异化的网络接入控制。如何为不同网络切片进行无线网络的接入控制,目前尚未有适当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网络的接入控制方法和装置,从而为不同的网络切片提供相应的接入控制方法。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网络的接入控制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接入网设备设置一个或多个网络切片的接入控制参数,其中,所述接入控制参数包含所述一个或多个网络切片的网络切片标识;和所述接入网设备将所述接入控制参数发送给终端设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入控制参数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接入等级控制参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RRC连接拒绝消息或RRC连接释放消息和RRC等待时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系统信息将所述接入控制参数广播给所述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系统信息包含所述一个或多个网络切片的接入等级控制参数和/或所述一个或多个网络切片的随机接入信道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单播消息将所述接入控制参数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其中所述单播消息为RRC连接拒绝消息或者RRC连接释放消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677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