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85900.3 | 申请日: | 2016-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536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纮树;五嶋俊弘;北方慎太郎;桥田树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B60R19/04;B60R19/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4 | 代理人: | 吴立;邹轶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量吸收体 对置面 能量吸收结构 车辆碰撞 抵接部 纤维强化树脂 轴向端部 壁接触 抵接壁 从轴 筒状 压碎 周壁 装接 开口 安置 | ||
一种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包括由纤维强化树脂制成的筒状的能量吸收体(14A);设置成面对能量吸收体(14A)的轴向端部并且在车辆碰撞期间从轴向端部压碎能量吸收体的对置面(装接板20);以及引导部(周壁22、肋26),其从对置面突出,并且安置在能量吸收体(14)的内部。引导部被构造成包括抵接部(抵接壁50),该抵接部设置成能够在车辆碰撞期间从内侧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接触,并且通过在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开口与对置面分离。
技术领域
本文讨论的实施例涉及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文献JP-A No.2005-233263描述了一种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该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包括由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筒状碰撞盒(能量吸收体)以及设置有抵接碰撞盒的内侧的凸起的按压部件(引导部件)。
以设置有抵接碰撞盒的内侧的突起(引导部)的结构,诸如以上述传统技术,抑制在车辆碰撞期间碰撞盒相对于保险杠加强件的位置错位。
然而,随着碰撞盒在车辆碰撞期间被压碎,碰撞盒的被压碎的部分(压碎部)进入碰撞盒与引导部之间。当由碰撞盒在垂直于该碰撞盒的轴的方向上产生了来自压碎部的入口的载荷时,这阻碍了碰撞盒的渐进变形,导致关于能量吸收量下降的担忧。
考虑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设置于由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筒状能量吸收体内部的引导件而在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中实现稳定的能量吸收特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是这样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包括:由纤维强化树脂制成的筒状的能量吸收体;对置面,该对置面设置成面对所述能量吸收体的轴向端部,并且在车辆碰撞期间,该对置面从所述轴向端部压碎能量吸收体;以及引导部,该引导部从所述对置面突出,并且安置在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抵接部,该抵接部设置成能够在车辆碰撞期间从内侧接触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并且该抵接部通过在所述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开口与所述对置面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包括由纤维强化树脂制成的筒状能量吸收体和设置成面对能量吸收体的轴向端部的对置面。在车辆碰撞期间,对置面从轴向端部压碎能量吸收体。从而吸收碰撞能量。
而且,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还包括引导部,该引导部从对置面突出,并且安置在能量吸收体的内部。引导部被构造成包括抵接部。
抵接部设置成能够在车辆碰撞期间从内部接触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从而抑制车辆碰撞期间发生能量吸收体相对于对置面的位置错位。
抵接部还通过在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开口而从对置面分离。该开口是连通抵接壁一侧上的空间与另一侧上的空间的开口(逃脱路径),其中抵接壁一侧上的空间是该抵接壁在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侧的空间,而抵接壁另一侧上的空间是该抵接壁在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侧相反的侧上的空间。从而,在车辆碰撞期间,进入能量吸收体的内部的压碎部能够通过这些开口逃出到抵接壁的另一侧的空间,即抵接壁在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侧相反的一侧处的空间(至能量吸收体的中央侧)。从而抑制了压碎部堵塞在抵接部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的尚未被压碎的部分之间。
更确切地,当能量吸收体在车辆碰撞期间从轴向被压碎时,在对置面附近,即在能量吸收体的轴向端部处,产生压碎部。从而,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中,抵接部通过在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开口于对置面分离。因此,开口形成在对置面附近。从而,由于压碎部能够通过开口,所以抑制了压碎部堵塞在抵接部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的尚未被压碎的部分之间。结果,抑制了能量吸收体在垂直于该能量吸收体的轴的方向上受到来自压碎部的载荷,使得能够实现稳定的能量吸收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其中,所述抵接部是与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基本平行的抵接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859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U形管煨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低矫顽力冷轧电磁纯铁板带连续退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