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阻尼减震平台的真空适时检漏高铁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01231.4 | 申请日: | 2016-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49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宽 |
主分类号: | B61D5/00 | 分类号: | B61D5/00;F16F15/023;F16F15/03;F16F15/08;G01M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刘艳玲 |
地址: | 312400 浙江省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泵 高铁 阻尼减震 控制站 正弦波 抽气 罐体 槽车罐体 控制箱 机箱 检漏 减震 阻尼减震器 参数监控 电子信号 器件寿命 数据判断 数据通过 消除振动 应力集中 有效缓解 真空状态 数据发 缓冲 漏出 受控 外筒 微孔 并发 泄漏 分析 发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阻尼减震平台的真空适时检漏高铁槽车,高铁槽车罐体上设置机箱,机箱通过正弦波阻尼减震平台连接槽车,机箱内有真空泵和控制箱,真空泵对高铁槽车罐体进行抽气,控制箱控制真空泵工作,并将抽气及真空数据通过电子信号发给控制站进行参数监控,根据真空与抽气数据判断罐体是否存在泄漏的问题。本发明的正弦波阻尼减震器,特别有利于减震、缓冲、消除振动能量,正弦波外筒特别能有效缓解应力集中,特别有利提高器件寿命;真空泵受控工作并发回数据供控制站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就算罐体底部有微孔,在一定真空状态下,罐体也不会漏出液体,只会有少量空气被抽入,数据发回后也会被控制站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阻尼减震平台的真空适时检漏高铁槽车。
背景技术
高铁槽车是高铁运输经常用到的运输工具,主要用于运输汽油、硫酸等具有危险性的液体产品和精密度较高的电子商务产品,因而高铁槽车的适时检漏和减震对于产品的安全、无损伤运输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现有的高铁槽车不仅难以实现运输过程中的适时检漏,而且静止状态下的充水式检漏手段也非常麻烦;现有的减震平台存在减震效果差、减震设施不耐用、制作成本高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的带阻尼减震平台的真空适时检漏高铁槽车。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阻尼减震平台的真空适时检漏高铁槽车,高铁槽车通过轮子在铁轨上滚动,其特征在于:高铁槽车罐体上设置机箱,机箱通过减震平台连接槽车,机箱内有真空泵和控制箱,真空泵对高铁槽车罐体进行抽气,控制箱控制真空泵工作,并将抽气及真空数据通过电子信号发给控制站进行参数监控,根据真空与抽气数据判断罐体是否存在泄漏的问题。
所述减震平台的台面与罐体的基板之间设置多个强磁铁,上下磁铁间预留适当间隙,并使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减震平台的台面与罐体的基板通过正弦波阻尼减震器实现螺纹轴连接,正弦波阻尼减震器中间有弹簧,两端连接螺纹轴基盘,螺纹轴通过滚花部连接基盘再与橡胶基材铸为整体,正弦波轮廓筒体与两端部构成的密闭腔体内充满一定压力的阻尼油。
所述高铁槽车罐体上设有人孔,便于检修。
高铁槽车也有可能出现泄漏,由于运输过程中不方便检查,要及时发现运输过程中的泄露和避免泄露引发的问题十分不易,因而进行创新设计。
在槽车上设置机箱,机箱内有真空泵及控制箱,机箱通过减震平台连接槽车,真空泵受控控制箱,当槽车进行运输时,关闭人孔盖实现密闭,控制箱控制真空泵工作,并将抽气及真空数据通过电子信号发给控制站进行参数监控,这样能及时根据真空与抽气数据判断罐体是否存在泄漏,比如很小的通孔泄漏会导致正常工作状态真空度与抽气时气体流量的微量变化,很容易被控制箱获得数据并发回控制站分析判断,及时发现泄漏并及时处理故障。
为了使设备能可靠工作,设计正弦波阻尼减震平台,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防止损坏,强磁铁减震器的上下磁铁间预留适当间隙,并使同名磁极相互作用,保持产生强排斥力,有效缓冲冲击。正弦波阻尼减震器中间有弹簧,两端连接螺纹轴基盘,螺纹轴通过滚花部连接基盘再与橡胶基材铸为整体,正弦波轮廓筒体与两端部构成密闭一体,其中充满一定压力的阻尼油,上螺纹轴连接减震平台的台面,下螺纹轴固定连接在罐体的基板上,当有振动、冲击时,弹簧与橡胶基材能有效缓冲和降低破坏性影响,同时阻尼油可以迅速消耗能量,完全消除振动与冲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还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宽,未经朱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012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