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连续射击的二枪管BB弹发射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01626.4 | 申请日: | 2016-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236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安;陈庆武;徐文章;盛明杰;胡致远;肖盛杰;盛娟红;丁一凡;董培方;王腾;谢磊;尚雨晴;周光东;黎宏久;朱朔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B7/08 | 分类号: | F41B7/08;F41G1/46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射击 枪管 bb 发射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竞技类枪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连续射击的二枪管BB弹发射机构。
背景技术
国内关于连续射击的玩具枪机械结构目前只有能连续发射橡皮筋的机构实用新型,射击类比赛项目之一的50米气步枪采用铅球作为发射弹丸,靠枪机储气装置内的高压气体击发弹丸,子弹冲击力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玩具手枪采用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塑料子弹动能,需要外力给发射部分蓄力,仅限于娱乐场所,射速不能过高,射击类机器人比赛中经常用到枪管发射6mm的BB弹,使用机械结构为弹簧蓄力,在释放弹簧的过程中为枪管中的子弹加速,使子弹出膛时达到一定的速度。在很多实际场合中,大部分发射机构只能单发射击,并需要使用外部力量蓄力,使用起来费时费力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连续射击的二枪管BB弹发射机构,克服传统发射机构不能连续发射,且需要利用外部力量蓄力的不足的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能连续射击的二枪管BB弹发射机构,包括弹箱、固定架、激光头、基板和两个结构相同的单枪管BB弹发射子机构,固定架固定在基板一端的顶面,激光头固定在基板的另一端底面;弹箱固定在固定架内;两个单枪管BB弹发射子机构并列设置,一端与弹箱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基板上。
所述能连续射击的二枪管BB弹发射机构,还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拨轮,弹箱下部设有凸出本体的出弹口,两个平行设置的拨轮设置在出弹口内,且与其转动连接,使得拨轮的每个卡槽内刚好落入一颗BB弹。
所述固定架为双层固定架,弹箱的出弹口伸入固定架的上层固定架,并固连。
所述单枪管BB弹发射子机构包括供弹软管、供弹管、供弹推送机构、力矩电机、电机轴承座、上壳体、下壳体和枪头,下壳体固定在基板顶部,上壳体固定在下壳体顶面,两者之间形成空腔;下壳体一端靠近固定架,另一端设有枪头,枪头固定在基板顶部,枪头外侧壁上开有一个进弹孔;供弹管一端顶面设有通孔,所述端与进弹孔连接,另一端与供弹推送机构一端连接,供弹软管一端伸入弹箱的出弹口,使得拨轮卡槽内的BB弹刚好滑入供弹软管,供弹软管另一端与供弹管顶面的通孔连接,力矩电机通过电机轴承座固定在上壳体外侧壁上方。
所述供弹软管的进弹口高于出弹口。
所述供弹管的中心轴线与枪头的中心轴线垂直。
所述供弹推送机构包括弹簧、撞针、滑块、撞针连杆机构、供弹连杆、推弹连杆、推弹杆、弹簧卡板、曲柄,撞针顶部设有凸起,撞针连杆机构包括撞针连杆和撞针钩杆,撞针连杆一端与撞针钩杆的一端通过销转动连接,撞针连杆另一端两侧分别设有曲柄,力矩电机的输出轴与曲柄连接,撞针钩杆另一端位于撞针顶部,与撞针的凸起配合,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空腔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对应设有第一滑槽,撞针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沿第一滑槽滑动,所述空腔靠近固定架的一端设有弹簧卡板,弹簧一端与撞针固连,另一端与弹簧卡板固连,撞针外侧壁上设有滑块,供弹管外壁沿其中心轴线设有第二滑槽,推弹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沿第二滑槽运动,供弹连杆一端与滑块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推弹连杆转动连接,推弹连杆与推弹杆固连,且推弹杆与供弹管的顶部通孔同侧。
所述撞针连杆的运动平面和撞针钩杆的运动平面垂直。
所述推弹连杆的第二滑槽的开口端位于远离枪头的一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在于:采用拨轮和供弹软管进行供弹,利用力矩电机作为机构动力来源,通过曲柄、撞针连杆机构和推弹连杆机构实现供弹、弹簧蓄力及子弹发射的无缝隙连接,最终实现二枪管的持续发射,提高发射机构的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能连续射击的二枪管BB弹发射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能连续射击的二枪管BB弹发射机构的局部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能连续射击的二枪管BB弹发射机构的局部二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能连续射击的二枪管BB弹发射机构的撞针连杆机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能连续射击的二枪管BB弹发射机构的俯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016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