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静电防护电路及静电防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714876.1 | 申请日: | 2016-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5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洪书凯;郭智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60 | 分类号: | H01L23/60;H02H9/00;G09G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丛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电 防护 电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电防护电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显示面板的静电防护电路及静电防护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使用者对于显示面板的解析度及外观越趋要求。一般来说,显示面板的解析度越高能带给使用者更好的观看体验,而在外观上的要求,越窄的边框可使显示设备显得更加简单俐落或更具美感。目前高解析度面板为了因应市场上所需的窄边框设计,通常使用栅极驱动阵列(Gate Driver Array,GOA)技术。
面板上的栅极驱动阵列电路需要使用多组时序信号线来加以控制,而欲于越趋薄型化的装置上增设信号线,信号线彼此之间的距离势必越趋缩短,此将可能导致不期望的信号耦合或静电放电现象(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从而破坏面板线路或发生短路以烧毁面板。因此,对于使用栅极驱动阵列技术的面板,静电防护(ESD Guard)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面板的静电防护措施是通过设置静电防护电路与各信号线电性连接以导出静电流。在传统技术中,静电防护电路一般以跨线方式设置以与各信号线连接。然以此种跨线方式连接静电防护电路的面板,仍极有可能在跨线处产生信号耦合及静电放电现象而进一步引起静电破坏。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目前运用栅极驱动阵列技术的面板可能产生静电破坏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一种静电防护电路及一种静电防护方法。
所述静电防护电路是用于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条信号线。所述静电防护电路包括多个静电防护元件以及多条屏蔽线。所述多个静电防护元件是用以导引所述多条信号线产生的静电。所述多条屏蔽线分别对应连接至所述多个静电防护元件的每一个,以形成多个静电防护栅栏。其中所述多个静电防护栅栏分别设置在所述多条信号线的相邻两者之间。
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含面板驱动阵列电路及面板驱动芯片,所述多条信号线耦接于所述面板驱动阵列电路与所述面板驱动芯片之间。
优选地,所述面板驱动阵列电路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面板驱动芯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另一侧,以及所述多条信号线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角落,并沿着所述角落形成实质上的垂直弯曲。
优选地,所述多条屏蔽线通过所述多个静电防护元件耦接至系统共同电压端或系统接地端。
优选地,所述多个静电防护栅栏屏蔽所述多条信号线相互之间的信号耦合效应。
优选地,所述多条信号线各自的线宽相等,而所述多条屏蔽线其中的一条与其相邻的所述多条信号线其中的一条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多条信号线各自的所述线宽。
所述静电防护方法是用于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条信号线。所述静电防护方法包括将所述多条信号线分别与多个静电防护元件连接,从而使产生的静电流入所述多个静电防护元件;以及在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相邻的两条信号线之间设置屏蔽线,从而使所述多条信号线的所述相邻两条信号线彼此隔离。其中所述屏蔽线与所述多个静电防护元件其中的一个电性耦接。
优选地,所述屏蔽线与所述多个静电防护元件屏蔽所述多条信号线相互之间的信号耦合效应。
优选地,所述的静电防护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多条屏蔽线通过所述多个静电防护元件耦接至系统共同电压端或系统接地端。
优选地,在所述多条信号线的相邻两条信号线之间设置所述屏蔽线的步骤还包括将与所述屏蔽线电性耦接的所述多个静电防护元件其中的一个同样设置在所述多条信号线的所述相邻两条信号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静电防护电路及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静电防护电路的引线在部分实施例中不用通过跨线连接至面板驱动芯片与面板驱动阵列电路间的信号线,避免因多条引线与多条信号线交错而产生静电破坏面板线路。
2.屏蔽线可有效屏蔽各信号线与相邻信号间的耦合效应,显著提升面板的静电防护能力,面板电路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面板电路配置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静电防护电路配置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静电防护电路配置示意图;以及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静电防护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148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