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创口负压对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15802.X | 申请日: | 2016-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02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传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08 | 分类号: | A61B17/08 |
代理公司: | 杭州宇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1 | 代理人: | 张宇娟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创口 装置 | ||
本专利涉及一种利用负压吸引对合皮肤创口并引流渗出物的外科医疗器械。包括一个能够籍由环形口沿与创口周围表面组织密闭结合形成一个闭合空腔的敞口容器,当该敞口容器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形成负压时能够通过敞口容器的形变使得创口两侧边缘的表面组织相互对合并能保持。该装置解决了现有创口闭合装置不能提供自动调节、动态适应的创口愈合过程中皮肤组织对合压力的问题,还可以及时移除创口愈合初期可能较多的血液或组织渗出。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一种利用负压吸引对合皮肤创口并帮助引流创口内渗出物的外科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传统的创口闭合手段是手术缝合,替代手术缝合的方便快捷的缝合装置包括各种创口夹子和吻合钉如,US4535772,目前具有方便快捷和微创特点的创口拉链及类似装置正被越来越多地投入使用,如美国专利US3516409和 US2013/0066365A1。有些创口闭合装置还带有闭合压力调节结构,如US2004/0267309、CN104023648A和CN104755033A。
在使用拉链类创口闭合装置时影响皮肤创口的愈合速度和疤痕形成程度的除体质及局部组织损伤因素外,皮缘对合压力大小和创口内异物存留是最值得重视的事项。创口异物包括残留血液和过多的渗出物。相对于传统的缝合包扎方式,由于闭合装置内不便放置大体积的吸附型敷料,拉链类创口闭合装置局部渗出的吸收有所欠缺。由于创口程度不一的创伤性炎症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消退的过程,对压力大小的要求也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现有的缝合方式和创口闭合装置均不能提供自动调节动态适应的对合压力。在炎症明显时对局部施加压力过大影响局部血供,炎症消退时压力减小易于产生对合缝隙。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覆盖在创口上的负压吸引对合装置同时解决创口渗出物排出和对合压力动态调节两方面问题的创口闭合装置。
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创口闭合装置,包括一个能够籍由环形口沿与创口周围表面组织密闭结合形成闭合空腔的弹性敞口容器,其特征是当该敞口容器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形成负压时能够通过敞口容器的形变使得创口两侧边缘的表面组织相互对合并保持对合状态。创口处的负压本身也可以促进创口内的渗出物及时排出。所述的创口包括手术切口和创伤伤口。所述的创口周围表面组织包括皮肤、粘膜或体内器官的表面组织,如无特殊说明,文中“皮肤”或“皮肤组织”也用来指代“创口周围表面组织”。所述的外部因素包括对容器内空气的抽吸和对容器挤压使其产生弹性形变。所述的闭合空腔也称为吸引腔。可以采用高弹性材料并用某种形态加大吸引腔容积的方式使得吸引腔长时间保持负压状态,如在敞口容器的顶部设置一个如蘑菇头状的大空腔。还可在吸引腔侧壁上设置向外的单向阀,用于在负压减小到有害程度前手动排出可能的泄漏空气。
考虑到便于对创口局部包扎覆盖,该创口闭合装置可以具体设置为:包括能够与第一创缘皮肤牢固密闭结合的第一连接带、能够与第二创缘皮肤牢固密闭结合的第二连接带、连接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之间的支持带,上述3个部分密闭连接,共同围成一个一面开放的狭长空腔称为吸引腔。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两端连接,它们的游离缘构成开放的空腔壁的环形口沿。在吸引腔的壁上设置一个用于连通吸引装置如负压瓶的吸引口。当吸引腔处于负压状态时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游离缘中间部分能够在大气压作用下相互靠拢,使得第一创缘和第二创缘的皮肤趋于相互紧密结合。这里的创口包括手术切口和外伤伤口。通常更适用于深部组织已缝合或本来就较浅无需深部缝合的创口。这里的第一创缘和第二创缘是指创口两侧的边缘。这里的横向是指与皮肤表面平行而与创口走向垂直的方向,纵向是指与创口走向相同的方向。创口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这里的“软质”按照医学惯例其硬度大致参照人的嘴唇,“硬质”的硬度大致参照人的额头或指甲。
该创口闭合装置可以采用医用硅橡胶或软质医用塑料,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游离缘设置与边缘平行的柔软条纹状吸盘结构,支持带可以采用在负压状态能够保持形状的向腔内凸出的弓形结构。在位于连接带与支持带移行处设置较薄的类铰链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海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158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皮革上衣的水性多段共聚物组合物
- 下一篇:手持式吹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