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压测定单元及液位计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18599.1 | 申请日: | 2016-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1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严 | 申请(专利权)人: | 姆萨西诺机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F23/14 | 分类号: | G01F2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康艳青;姚开丽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测定 单元 液位计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测定单元及使用了该液压测定单元的液位计,其不仅能够避免测定对象即液体曝气,防止细菌类的増殖,还不会受到静区的影响,也无需进行校正。一种液压测定单元,具有:隔膜(5),其一面侧为承受测定对象即液体的压力的压力承受面,另一面侧面向空气室(6)成为气压承受面;压缩空气供应端口,其在空气室(6)内开设有开口;以及排气端口,其开口端(71)在空气室(6)内与隔膜(5)相对。排气端口的开口端(71)和隔膜(5)为唇形结构,其通过使施加于压力承受面的压力和施加于空气室(6)的气压达到平衡,由隔膜(5)闭合开口端(7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测定单元及使用了该液压测定单元的液位计。
背景技术
在集装箱船或油轮类的船舶,为每一压载舱或货油舱分别设置有用于检测所存液体的液位的液位计。气泡式液位计,即该种液位计的测量方式的一种。气泡式液位计的结构为,在液体舱室设置从其底部直至上端部的供气管,向沉没于存储在舱室内的液体的供气管供应压缩空气,从供气管的下端排出气泡。气泡式液位计的原理为:由于吸气管内的气压会根据存储在舱室内的液体的液位、即液面的高度不同而变化,通过测定上述气压,即可测定液面的高度。
由于目前通常使用的气泡式液位计必须从压缩空气供应源持续向供气管供应压缩空气,因此存在压缩空气的消费量较多,排出压缩空气导致的脉动致使显示值不够稳定等问题。因此,本申请人提出了一种气泡式液位计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电磁阀,其对从压缩空气供应源到供气管的压缩空气供应路径实施开闭;以及第2电磁阀,其对从供气管到压力传感器的气压检测路径实施开闭。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述的气泡式液位计即为此技术方案。
根据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述的气泡式液位计,通过控制第1电磁阀和第2电磁阀的开闭,间歇性地供应压缩空气并检测供气管内的气压即可。因此,根据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述的气泡式液位计,能够减少压缩空气的消费量,消除压缩空气的脉动和显示值的波动,实现稳定的显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39921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许第3983240号公报
若将气泡式液位计用于船舶的压载水的液位检测,由于气泡会向舱室内的水供应氧,容易导致细菌类在水中活化而产生增殖现象。尤其是在跨国航行的船舶中,若在某国采用的空气内混杂的细菌类在压载水中产生了增殖,又将产生了该细菌类増殖的压载水排出至其他国家,可能造成细菌类在其他国家产生増殖。
要防止藉由该种气泡式液位计而产生细菌类的増殖,设法使液位的测定对象即舱室内的液体不与测定用的压缩空气接触即可。因此,已知有一种液位计,其使用了具有以下结构的测定单元:该测定单元使用隔膜,以隔膜的一面侧作为承受测定对象即液体的压力的压力承受面,而隔膜的另一面侧面向气密室。具体而言,其结构为:持续性地以一定流量向气密室供应空气,测定气密室的气压。这是一种空气吹扫式液位计。由于气密室的气压随着施加于隔膜的压力承受面的压力大小不同而变化,通过测定气密室的气压,即可得出液压,进而得知液体的液位。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使用了隔膜的液压测定单元,由于用隔膜将承受测定对象即液体的压力的压力承受面和压缩空气分离开来,因此能够避免发生因为压载水等曝气而导致细菌类増殖的问题。但在隔膜处存在静区,也就是发生迟滞现象的区域。所谓“迟滞现象”是指由于输入值的増加方向和减少方向不同,而使与输入值对应的输出值不同。因此,现有的使用了隔膜的液压测定单元存在测定值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在将隔膜用于液压测定单元时,有必要设法使测定值不受到静区的影响。
为了防止藉由液位计而使舱室内的液体产生细菌类的増殖,可以考虑使用电动压力计。但要使用电动压力计,需要定期进行校正,存在给用户带来校正上的麻烦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姆萨西诺机器株式会社,未经姆萨西诺机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185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