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驾驶汽车防撞毫米波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28566.5 | 申请日: | 2016-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31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田雨农;王鑫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楼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931 | 分类号: | G01S13/931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赫泽坤;马庆朝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驾驶 汽车 毫米波 雷达 系统 信号 处理 方法 | ||
自动驾驶汽车防撞毫米波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方法,属于信号处理领域,用于解决无人驾驶汽车易发生与障碍物之间的碰撞,导致无人驾驶汽车的损坏的问题,技术要点是:S1.对通道1和通道2中的A/D采集到的IQ数据去直流;S2.对去直流后的通道1和通道2中A/D采集到的IQ数据,进行FFT变换,将时域数据转换成频率数据;S3.将FFT变换后的复数模值做CFAR门限检测,输出过门限的第一个峰值点,得到通道1中上扫频频率值和下扫频对应的频率值,以及通道2中的上扫频频率值,并计算通道1和通道2中,根据各自上扫频分别计算得到相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号处理领域,涉及一种雷达信号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需求日益增加,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等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对公路交通事故的分析显示,在司机、汽车、道路三个环节中,司机是可靠性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近几年来,替代司机驾驶的自动驾驶汽车孕育而生,自动驾驶汽车又称自动驾驶汽车、电脑驾驶汽车是一种通过电脑系统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
为提高自动驾驶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自动驾驶汽车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因此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判断汽车行驶状况,对车辆的安全性进行预测,自动采取措施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小事故发生概率的系统,如车道偏离系统、前向车辆碰撞警告系统、前向避障辅助系统、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等。其中,汽车防撞雷达是自动驾驶汽车最主要的传感器之一。主要是由于汽车防撞雷达是一种主动安全设备,可以准确的测量出周围目标的速度和距离,以及目标所在的方位角等信息,可以准确的发现自动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并且根据雷达检测到的障碍物信息,自动采取措施消除危险。
目前应用到汽车上的测距方法主要有激光测距,超声波测距,红外线测距,毫米波雷达测距等几种方法。红外、摄像头等光学技术价格低廉且技术简单,但是全天候工作效果不好,防撞性能有限;超声波受天气状态影响大,探测距离较短。而毫米波雷达克服了上述几种探测方式的缺点,具有稳定的探测性能和良好环境适用性。它不仅具有频率高、波长短、频带宽、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而且与上述几种传感器相比,毫米波雷达穿透雾、烟、灰尘的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不受光线影响,探测距离远,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等特点。成本也有所下降,并且雷达的外型尺寸可以做得很小,便于在汽车上安装,故作为目前国内外自动驾驶汽车防撞雷达的普遍选择方式。
综上所述: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经济角度而言,自动驾驶汽车防撞雷达的研制都极具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自动驾驶汽车在实现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进行防撞,所以本发明的自动驾驶汽车防撞雷达,可以安装在汽车正前方作为正向防撞雷达使用,同时可以安装在汽车前方的左边或是右边,作为汽车正前方的左边以及右边方向防撞雷达使用,同时可以安装在汽车正后面,作为后向防撞雷达使用,同时可以按照在汽车后方左边和右边作为变道辅助雷达同时作为防撞雷达使用,以及可以按照在汽车左右两侧,作为汽车左右两侧的防碰撞雷达使用。本发明所设计的自动驾驶汽车防撞雷达在以下描述中,主要是针对前向防撞雷达进行描述,但是其他按照地方的雷达可以按此方法进行同理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自动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与障碍物之间的碰撞,导致自动驾驶汽车的损坏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自动驾驶汽车防撞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方法,以解算得到障碍物的速度、距离和角度,从而可以进行障碍物规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防撞毫米波雷达系统,包括ARM处理系统、信号发生器、压控振荡器、发射器、接收器、混频器、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ARM处理系统的一端连接于信号发生器,信号发生器连接于压控振荡器,压控振动器分别连接于发射器和混频器的第一端,混频器的第二端连接接收器,混频器的第三端连接信号调理电路,信号调理电路连接A/D转换器,A/D转换器连接ARM处理系统的另一端。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楼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楼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285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