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汽车缸体铸造用多级加热升液管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749774.3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74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宽;于大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联精密铸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8/04 | 分类号: | B22D1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18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汽车 缸体 铸造 多级 加热 升液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精密铸造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汽车缸体铸造用多级加热升液管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是由汽缸体和汽缸盖两大部分组成,通过螺栓相互连接起来。
缸盖安装在缸体的上面,从上部密封气缸并构成燃烧室。它经常与高温高压燃气相接触,因此承受很大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水冷发动机的气缸盖内部制有冷却水套,缸盖下端面的冷却水孔与缸体的冷却水孔相通。利用循环水来冷却燃烧室等高温部分。
缸盖上还装有进、排气门座,气门导管孔,用于安装进、排气门,还有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等。汽油机的气缸盖上加工有安装火花塞的孔,而柴油机的气缸盖上加工有安装喷油器的孔。顶置凸轮轴式发动机的气缸盖上还加工有凸轮轴轴承孔,用以安装凸轮轴。
缸盖一般采用灰铸铁或合金铸铁铸成,铝合金的导热性好,有利于提高压缩比,所以近年来铝合金气缸盖被采用得越来越多。
但是,铝合金缸盖在铸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汽车缸体铸造用多级加热升液管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汽车缸体铸造用多级加热升液管结构,包括升液管,所述升液管外依次套有Ⅰ号外套、Ⅱ号外套,所述Ⅰ号外套、Ⅱ号外套外套有Ⅲ号外套,所述Ⅲ号外套外套有套筒,所述Ⅰ号外套与Ⅲ号外套之间形成Ⅰ号腔室,所述Ⅱ号外套与Ⅲ号外套之间形成Ⅱ号腔室,所述Ⅲ号外套外壁处形成两个轴环,所述Ⅲ号外套与套筒之间形成Ⅰ号加热腔、Ⅱ号加热腔、Ⅲ号加热腔,所述Ⅰ号加热腔、Ⅱ号加热腔、Ⅲ号加热腔中均独立设置有缠绕在Ⅲ号外套外壁上的线圈。
所述升液管上端形成装配部,所述Ⅰ号外套上端形成容纳装配部的阶梯孔。
所述Ⅰ号外套包括上端的上卡环和下端的下卡环,所述下卡环外径小于上卡环外径,所述Ⅱ号外套包括上端的上连接环和下端的下支撑环,所述上连接环、下支撑环、下卡环外径相同。
所述Ⅲ号外套包括上端的阶梯装配环和下端的固定环,所述Ⅲ号外套内径与下卡环外径相同,所述阶梯装配环的阶梯孔与上卡环外径相同。
所述Ⅰ号外套外壁、上卡环下端面、下卡环上端面、Ⅲ号外套内壁之间围合形成Ⅰ号腔室,所述Ⅱ号外套外壁、上连接环下端面、下支撑环上端面、Ⅲ号外套内壁之间围合形成Ⅱ号腔室。
所述Ⅲ号外套外壁、阶梯装配环下端面、固定环上端面、套筒内壁围合形成的空间由Ⅲ号外套外壁的两个轴环分为三部分,上述三部分自上而下分别为Ⅰ号加热腔、Ⅱ号加热腔、Ⅲ号加热腔。
所述固定环端面形成通孔,螺钉穿过上述通孔与支座相固定。
所述上卡环、阶梯装配环通过径向螺栓进行固定,所述套筒与阶梯装配环外壁之间为过盈配合。
所述Ⅰ号加热腔、Ⅱ号加热腔、Ⅲ号加热腔容积相同。
本发明通过Ⅰ号外套、Ⅱ号外套与Ⅲ号外套之间的Ⅰ号腔室、Ⅱ号腔室降低了热损失,Ⅰ号加热腔、Ⅱ号加热腔、Ⅲ号加热腔中的线圈能够有效的避免升液管堵塞,避免铸造缺陷,本发明降低了生产能耗,提高了生产效率,避免铸造缺陷,提高了升液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其中:
1 升液管 2 Ⅰ号外套
21上卡环 22下卡环
3 Ⅱ号外套
31上连接环 32下支撑环
4 Ⅲ号外套
41阶梯装配环 42固定环
5 套筒 6 Ⅰ号腔室
7 Ⅱ号腔室 8 Ⅰ号加热腔
9 Ⅱ号加热腔 10Ⅲ号加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汽车缸体铸造用多级加热升液管结构,包括升液管1,所述升液管1外依次套有Ⅰ号外套2、Ⅱ号外套3,所述Ⅰ号外套2、Ⅱ号外套3外套有Ⅲ号外套4,所述Ⅲ号外套4外套有套筒5,所述Ⅰ号外套2与Ⅲ号外套4之间形成Ⅰ号腔室6,所述Ⅱ号外套3与Ⅲ号外套4之间形成Ⅱ号腔室7,所述Ⅲ号外套4外壁处形成两个轴环,所述Ⅲ号外套4与套筒5之间形成Ⅰ号加热腔8、Ⅱ号加热腔9、Ⅲ号加热腔10,所述Ⅰ号加热腔8、Ⅱ号加热腔9、Ⅲ号加热腔10中均独立设置有缠绕在Ⅲ号外套4外壁上的线圈。
所述升液管1上端形成装配部,所述Ⅰ号外套2上端形成容纳装配部的阶梯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联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中联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497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