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后备箱自动开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752099.X | 申请日: | 2016-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2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杜正春;朱梦瑞;张颜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合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5/20 | 分类号: | B60R25/20;G07C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后备 自动 开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后备箱自动开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方便舒适性的要求也日渐增高。当人们双手搬着大件物品往后备箱存放东西时,发现无法腾出手来掏出钥匙去开后备箱锁。如果将物品放在地上,用手取钥匙开锁,再重新搬起重物则太繁琐。所以就想通过用脚扫后备箱底部的方式开锁,这将极大提高汽车的舒适便利性。现有的后备箱虽然也采取了脚扫后备箱底部的方式进行开锁,但是并没有考虑到汽车原本的安全结构,容易在开启后备箱时发生警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后备箱自动开启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后备箱自动开启系统,分别与汽车BCM安全保护模块和汽车后备箱连接,用于实现无需手动的汽车后备箱的自动开启,所述系统包括:
身份识别模块,用于识别被测对象是否携带合法身份标签;
脚扫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工作范围内是否发生脚扫后备箱底部的动作;
后备箱开启主控模块,在身份识别模块的识别结果为是且脚扫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为是的时候响应,用于控制汽车后备箱开启,并与汽车BCM安全保护模块交接安全控制信号以保障汽车安全控制系统逻辑正常。
所述身份识别模块包括:
识别天线,用于识别在识别范围内的被测对象是否携带身份标签;
身份识别器,用于判断被测对象携带的身份标签是否合法,并在身份识别通过时将信号传输至后备箱开启主控模块。
所述识别范围为距识别天线1.5米以内。
所述识别天线的数量不少于2个。
所述识别天线为RFID标签天线。
所述脚扫检测模块包括脚扫检测传感器,所述脚扫检测传感器位于汽车后保险杠侧面及底部。
所述脚扫检测传感器为梳指状电容传感器。
所述后备箱开启主控模块包括:
后备箱开启单元,在身份识别模块的识别结果为是且脚扫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为是的时候响应,用于向汽车后备箱的电机发送驱动信号,控制汽车后备箱开启;
安全信号交接单元,在后备箱开启单元发送驱动信号时响应,用于向汽车BCM安全保护模块交接安全信号,保障汽车安全控制系统逻辑正常,避免汽车误报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后备箱开启主控模块在发送驱动信号控制后备箱开启的同时向汽车BCM安全保护模块发送安全信号,确保后备箱打开时汽车不会误报警,保证了原车安全控制系统的正常逻辑没有任何改变,既实现了后备箱的自动开启又保持了汽车原有的安全保护等级。
(2)通过脚扫检测模块进行动作检测,无需人工手动开箱,只需在汽车后部保险杠下方进行脚扫动作即可实现自动识别开箱,自动化程度高,节省时间且简便有效。
(3)通过身份识别模块对于接近汽车的对象进行了身份检测,避免了非车主误操作而将后备箱打开,保障了汽车后备箱的安全,安全程度高。
(4)只有在车主接近识别天线1.5米以内才能对身份进行识别,进一步保障了识别的安全性,减少误操作。
(5)识别天线的数量至少有2个,进一步防止识别天线发生系统误判,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6)脚扫检测传感器位于汽车后保险杠侧面及底部,不易发生误碰,也不易受天气影响而失灵,延长了传感器的寿命也延长了整个系统的寿命,同时这个位置也是开启后备箱时人体双脚所踩踏的位置,进一步提高了使用者的方便性。
(7)采用梳指状电容传感器,灵敏度高、寿命长且检测指向性高,可以准确识别脚扫动作,识别精度高,而且该梳指状电容传感器便于安装于汽车上的同时不易发生误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身份识别模块,2为脚扫检测模块,3为后备箱开启主控模块,4为汽车后备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合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合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520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