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与射频设备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764831.5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6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怀治;汪孙节;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155 | 分类号: | H04B7/155;G06K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91 | 代理人: | 刘醒晗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频 设备 通信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与射频设备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如图1所示,RFID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
RFID标签(Tag):主要由耦合元件(包括线圈和微天线等)和芯片组成。耦合元件用于接收和发送电磁信号,并从电磁波中获取能量和时序,芯片用于存储产品电子编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简称EPC),有些RFID标签还有逻辑计算功能,允许进行数据读/写。通常,RFID标签处于休眠状态,它可以被阅读器激活或者关闭。
阅读器(Reader):是对RFID标签进行读/写操作的设备,可以激活或关闭RFID标签,主要包括射频模块(包括耦合模块和收发模块)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它既可以向RFID标签发送电磁信号(提供能量和时序),也可以接收RFID标签返回的微弱电磁信号并转化为数字信号,从中解调出返回的信息,并将解调出的信息上传给应用软件系统。
应用软件系统(Application Software System):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处理获得的信息,需要后台数据库的参与,数据库中含有与RFID标签相关的大量信息,可协助使用者获取RFID标签信息以及完成对阅读器的指令操作。
按照RFID标签能源供给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无源标签(Passive Tag,也称被动式标签)、有源标签(Active Tag,也称主动式标签)、半有源标签(Semi-active Tag)。
RFID标签的工作原理为:当RFID标签进入阅读器的磁场范围后,接收阅读器发出的某一特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将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出去;阅读器接收RFID标签发出的信号并进行解码,送至应用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此外,有些阅读器还具有读写功能,能够将信息写入RFID标签中。
目前的RFID技术中,尚未有RFID标签与基站进行通信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与射频设备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实现射频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与射频设备通信的方法,包括:
中继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用于射频设备进行数据处理的控制信息;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向射频设备发送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射频设备进行数据处理;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射频设备的数据处理结果。
可选地,所述用于射频设备进行数据处理的控制信息,包括:用于查询射频设备的识别信息的第一控制信息;或者,用于对射频设备进行数据读操作或数据写操作的第二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消息通过物理广播信道PBCH和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发送。
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射频设备的信号发送速率的指示信息;
一个符号的扩频因子的指示信息;
射频设备的防碰撞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时,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中继设备的识别信息;
中继设备覆盖范围内的射频设备的数量;
中继设备覆盖范围内的射频设备的识别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中继设备的识别信息;
数据处理类型信息,所述数据处理类型包括读或写;
数据处理指令信息,所述数据处理指令包括读指令或写指令;
射频设备的识别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控制信息时,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中继设备的识别信息;
数据处理类型信息,所述数据处理类型包括读或写;
数据处理的执行结果;
射频设备的识别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消息通过PUSCH发送。
可选地,所述射频设备包括无源射频设备,所述无源射频设备被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的信号使能。
本发明另外的实施例提供的与射频设备通信的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648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