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车转向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72085.4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5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兆;高建伟;王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00 | 分类号: | B62D6/00;B62D101/00;B62D1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6 | 代理人: | 石辉 |
地址: | 102208 北京市昌平区回***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曲线 安全行驶 双圆弧 前轮 转角 期望路径 转向控制 智能车 期望 采集 障碍物信息 朝向一致 车辆信息 行驶信息 转角确定 返回 | ||
1.一种智能车转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采集自车的行驶信息、期望路径信息及障碍物信息;
步骤2,根据所述步骤1中采集到的各所述信息,选取最小预瞄距离和最大预瞄距离;
步骤3,根据所述步骤2中确定的所述最小和最大预瞄距离,确定当前预瞄距离和对应该当前预瞄距离的当前预瞄点;
步骤4,根据所述步骤3中选取的所述当前预瞄点以及所述步骤1中采集到的车辆信息,生成一双圆弧合成曲线,所述车辆信息包括车辆位置信息和朝向信息;
步骤5,根据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双圆弧合成曲线,确定前轮期望转角;
步骤6,判断所述步骤4中确定的所述双圆弧合成曲线是否符合安全行驶原则,若符合安全行驶原则,则将所述步骤5中确定的所述前轮期望转角确定为最终前轮期望转角,若不符合安全行驶原则,则返回所述步骤3;
所述步骤4包括:
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当前预瞄点以及车辆的后轴中点,确定车辆圆弧线和预瞄点圆弧线;
根据所述车辆圆弧线和预瞄点圆弧线,生成所述双圆弧合成曲线,所述双圆弧合成曲线连接所述当前预瞄点和车辆的后轴中点,并在所述车辆的后轴中点处与车辆的朝向相切,在所述当前预瞄点处与道路的切线相切,并且整个曲线光滑连续;
“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当前预瞄点以及车辆的后轴中点,确定车辆圆弧线和预瞄点圆弧线”具体包括:
所述车辆圆弧线的确定方法为:以所述车辆的后轴中点为起点,以所述当前预瞄点为终点,并在所述车辆的后轴中点处与车辆的朝向相切,其表达式为:
x1=xc1+R1cos(α1),y1=yc1+R1 sin(α1),α1∈(αM1,αP1);
其中,(xc1,yc1)是所述车辆圆弧线的圆心,R1是半径,αM1和αP1是圆心指向车辆后轴中点M点和当前预瞄点P点的方向角,α1是从αM1到αP1的变量;
所述预瞄点圆弧线的确定方法为:以所述当前预瞄点为起点,以所述车辆的后轴中点为终点,并在所述当前预瞄点处与道路的切线相切,其表达式为:
x2=xc2+R2cos(α2),y2=yc2+R2sin(α2),α2∈(αM2,αP2);
其中,(xc2,yc2)是所述预瞄点圆弧线的圆心,R2是半径,αM2和αP2是圆心指向M点和P点的方向角,α2是从αM2到αP2的变量;
α1和α2通过统一的自变量t分别表示为:
α1=(1-t)αM1+t·αP1,α2=(1-t)αM2+t·αP2,0≤t≤1;
所述双圆弧合成曲线的表达式为:
x=(1-t)x1+t·x2,y=(1-t)y1+t·y2;
所述双圆弧合成曲线从所述车辆圆弧线性渐变到所述预瞄点圆弧线,并且越靠近车辆时,所述双圆弧合成曲线越靠近所述车辆圆弧线,反之越靠近所述预瞄点圆弧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7208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