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花盆用木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610779381.7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78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健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健文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71/02;C08L97/02;C08K13/04;C08K7/14;C08K5/17;C08K3/32;C08K5/1515;C08K5/134;C08K5/3475;C08K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1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花盆 用木塑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背景技术
花盆,种花用的一种器皿,为口大底端小的倒圆台或倒棱台形状。种植花卉的花盆形式多样,大小不一。花卉生产者或养花人士可以根据花卉的特性和需要以及花盆的特点选用花盆,根据制作材料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通常花盆是用质地为泥、瓷、塑料、石及木制品等材料制作的盆形容器,主要应用在园林绿化、景观绿化、私家园林、小区绿化。木塑材料,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材料,在该领域应用研究不多,所以现有的木塑材料作为花盆材料使用,存在疏水通气性不足、易老化、开裂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花盆用木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能够解决现有的木塑材料作为花盆材料使用,存在的通气性不足、易老化、开裂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花盆用木塑材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组份制成:PVC树脂粉100份、玻璃纤维60-80份、二甲基乙醇胺5-10份、聚磷酸铵(APP)5-10份、碳化钛8-10份、甲基硅酸钠5-8份、环氧丙烷2-3份、主抗氧化剂1-1.5份、辅抗氧剂3-4份、聚四氢呋喃0.5-1份、紫外线吸收剂UV-P0.2-0.5、植物甾醇1份。
作为优选,所述主抗氧化剂采用抗氧剂1010,辅抗氧剂采用双酚C。
作为优选,所述紫外线吸收剂UV-P,主要成分是2-(2ˊ-羟基-5ˊ-甲基苯基)苯并三氮唑。
该花盆用木塑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备料:将玻璃纤维在水中浸泡2小时后,使用单螺杆挤出机,在挤出机中挤出剥离得到的植物纤维,再放入纤维破碎机中破碎,将破碎后的植物纤维过80目筛,烘干备用,含水量<2wt%;
(2)混料:将步骤(1)得到玻璃纤维及上述原料按配方,通过高速搅拌机,常温下混合均匀;
(3)铺装:将需要成型的园林设施模具均匀涂上脱模剂后,将步骤(1)混合均匀的原料铺装到模具之阴模中;
(4)预压:给步骤(2)模具内铺装后的原料施加压力5-6MPa压力;
(5)热压:给给步骤(3)预压后原料施加压力10-15MPa压力的同时,温度提升至180-200℃,维持5分钟;
(6)脱模:维持模具在热压时压力,将模具内木塑材料温度降至60℃以下后,泄压脱模,得到花盆用木塑材料制成品。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所述的脱模剂,为硬酯酸锌。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花盆用木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能够解决现有的木塑材料作为花盆材料使用,存在通气性不足、易老化、开裂等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一种花盆用木塑材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组份制成:PVC树脂粉100份、玻璃纤维60份、二甲基乙醇胺5份、聚磷酸铵(APP)5份、碳化钛8份、甲基硅酸钠5份、环氧丙烷2份、抗氧剂10101份、双酚C3份、聚四氢呋喃0.5份、紫外线吸收剂UV-P0.2、植物甾醇1份。
该花盆用木塑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备料:将玻璃纤维在水中浸泡2小时后,使用单螺杆挤出机,在挤出机中挤出剥离得到的植物纤维,再放入纤维破碎机中破碎,将破碎后的植物纤维过80目筛,烘干备用,含水量<2wt%;
(2)混料:将步骤(1)得到玻璃纤维及上述原料按配方,通过高速搅拌机,常温下混合均匀;
(3)铺装:将需要成型的园林设施模具均匀涂上脱模剂后,将步骤(1)混合均匀的原料铺装到模具之阴模中;
(4)预压:给步骤(2)模具内铺装后的原料施加压力5MPa压力;
(5)热压:给给步骤(3)预压后原料施加压力10MPa压力的同时,温度提升至200℃,维持5分钟;
(6)脱模:维持模具在热压时压力,将模具内木塑材料温度降至60℃以下后,泄压脱模,得到花盆用木塑材料制成品;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所述的脱模剂,为硬酯酸锌。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健文,未经刘健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793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