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炉二次除尘电控蝶阀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802753.3 | 申请日: | 2016-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4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帆;耿辉;金宝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40 | 分类号: | C21C5/40;C21C5/30 |
代理公司: | 鞍山华惠专利事务所21213 | 代理人: | 赵长芳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炉 二次 除尘 电控蝶阀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除尘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炉二次除尘电控蝶阀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转炉在兑铁水、加废钢、出钢、出渣等阶段产生的烟气以及加散装料和吹氧冶炼时溢出的烟气统称为转炉二次烟气。这些烟气具有温度高,粉尘粒径小,瞬间烟气量大等特点,是目前转炉炼钢厂的主要污染源,为此钢厂普遍设置了转炉二次烟气除尘系统。
某炼钢厂现有三座150吨转炉,三座转炉共用一套二次除尘系统,包括一套电机、耦合器系统和布带除尘器系统。每座转炉设有四个DN2000二次除尘管道,管道入口分别位于炉口南侧、北侧、斜上方偏前和斜上方偏后的位置,每条管道安装有一个DN2000电控蝶阀,根据其控制管道的入口位置分别称为南阀、北阀、顶阀和后阀。不同位置的二次蝶阀的开关决定了风机对不同位置的外溢烟气的抽入。原设计电控蝶阀的开关只有两个状态,即兑铁开阀、出钢后关阀。这种对蝶阀的控制方法过于粗略,没有做到针对冶炼工艺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二次烟气具体情况控制二次蝶阀的开关。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处有烟气外溢,应该开阀抽烟的时候,阀却没有打开;而一处已不产生大量烟气外溢了,应该关阀以增加其余处的抽力,此时阀却开着,抽入大量空气。另外,由于转炉装入量增加,二次除尘的能力已显不足,这种情况下,合理开关二次除尘电动蝶阀对除尘效果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不对二次除尘电动蝶阀的控制进行改进,最终会导致烟气外溢,影响生产的顺行,极易造成环保事故。同时,由于风机系统做了一部分的无用功,从而降低了风机效率,浪费了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对转炉二次除尘电动蝶阀的开闭控制,避免烟气外溢,减少能源消耗,改善作业环境,保证生产顺行。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转炉二次除尘电控蝶阀控制方法,在转炉炉口南侧、北侧、斜上方偏前和斜上方偏后位置分别设有一条二次除尘管道,将四条二次除尘管道入口安装的电控蝶阀分别对应称为南阀、北阀、顶阀和后阀。根据转炉兑铁、吹炼、出钢三个阶段溢出炉口烟气所处的位置和烟气量的大小,通过开启或关闭对应位置的二次除尘管道电控蝶阀来控制烟气外溢。其具体控制过程为:
兑铁阶段:
按兑铁键时,后阀关闭,南阀、北阀及顶阀自动开阀;按兑铁键2min后兑铁结束,后阀自动开阀。
吹炼阶段
南阀、北阀及后阀开阀;顶阀吹氧前7min开阀,下料结束自动关阀;根据冒烟情况,可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按动下料画面上的顶阀开阀按钮打开顶阀,执行开阀操作5min后顶阀自动关闭。
出钢阶段
出钢即转炉倾翻角度在-81°到-99°(转炉出钢时,炉口竖直为0度,向炉前方向转动为正角度,反之为负角度)之间时,后阀开阀,南阀、北阀及顶阀自动关阀;4min后出钢结束,后阀自动关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方法投入运行以来,风机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提高了除尘效果,电能消耗下降,烟气外溢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极大改善了作业环境,保证了生产的顺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转炉二次除尘电控蝶阀控制方法,主要是根据转炉兑铁、吹炼、出钢三个阶段溢出炉口烟气所处的位置和烟气量的大小,通过开启或关闭对应位置的二次除尘管道电控蝶阀来控制烟气外溢。其具体控制过程为:
兑铁阶段:
按兑铁键时,后阀关闭,南阀、北阀及顶阀自动开阀;按兑铁键2min后兑铁结束,后阀自动开阀。
吹炼阶段
南阀、北阀及后阀开阀;顶阀吹氧前7min开阀,下料结束自动关阀;根据冒烟情况,可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按动下料画面上的顶阀开阀按钮打开顶阀,执行开阀操作5min后顶阀自动关闭。
出钢阶段
出钢即转炉倾翻角度在-81°到-99°之间时,后阀开阀,南阀、北阀及顶阀自动关阀;4min后出钢结束,后阀自动关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027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