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结构硫铜化合物/碳纤维复合材料、其制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05062.9 | 申请日: | 2016-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93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张跃钢;李继元;刘美男;潘争辉;侯远;杨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G11/36 | 分类号: | H01G11/36;H01G11/30;H01G11/86;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结构 化合物 碳纤维 复合材料 制法 应用 | ||
1.一种三维结构硫铜化合物/碳纤维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要由碳纤维形成的导电基体网络;以及,包覆于所述碳纤维表面的硫铜化合物纳米片;所述碳纤维的直径为400~600nm,所述硫铜化合物纳米片的厚度为10~80nm,所述碳纤维与硫铜化合物纳米片的质量比为1~2:5;并且,所述三维结构硫铜化合物/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在102m2/g以上;
所述三维结构硫铜化合物/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铜源和碳源溶于有机溶剂,形成均匀的纺丝溶液,所述铜源采用铜盐,所述碳源采用聚合物,所述有机溶剂采用能溶解铜盐的易挥发有机溶剂,所述铜源与碳源的质量比为1:2~1:4,所述纺丝溶液中铜源与碳源的含量合计为5wt%~18wt%;
以静电纺丝法对所述纺丝溶液进行处理,获得纺丝材料,所述静电纺丝方法包括:在纺丝发生装置与纺丝收集装置之间施加8~16KV的直流电压,并使纺丝发生装置喷射纺丝溶液的速度为1 ~3ml/h,纺丝发生装置与纺丝收集装置的距离为 8cm~16 cm,温度为25~40℃,相对湿度为35~45%;
将所述纺丝材料在含氧气氛中进行预氧化处理,之后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碳化处理,获得三维复合材料前驱物,其中,所述预氧化处理的温度为230~280℃、时间为1~3 h,所述碳化处理的温度为600~800℃、时间为1~3h;
将所述三维复合材料前驱物与硫源溶液混合反应,获得所述三维结构硫铜化合物/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所述硫源溶液内的硫源包含Na2Sx,x为1、2,3或4,溶剂包含有机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结构硫铜化合物/碳纤维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的长度为5µm~10mm。
3.一种三维结构硫铜化合物/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铜源和碳源溶于有机溶剂,形成均匀的纺丝溶液,所述铜源采用铜盐,所述碳源采用聚合物,所述有机溶剂采用能溶解铜盐的易挥发有机溶剂,所述铜源与碳源的质量比为1:2~1:4,所述纺丝溶液中铜源与碳源的含量合计为5wt%~18wt%;
以静电纺丝法对所述纺丝溶液进行处理,获得纺丝材料,所述静电纺丝方法包括:在纺丝发生装置与纺丝收集装置之间施加8~16KV的直流电压,并使纺丝发生装置喷射纺丝溶液的速度为1 ~3ml/h,纺丝发生装置与纺丝收集装置的距离为 8cm~16 cm,温度为25~40℃,相对湿度为35~45%;
将所述纺丝材料在含氧气氛中进行预氧化处理,之后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碳化处理,获得三维复合材料前驱物,其中,所述预氧化处理的温度为230~280℃、时间为1~3 h,所述碳化处理的温度为600~800℃、时间为1~3h;
将所述三维复合材料前驱物与硫源溶液混合反应,获得所述三维结构硫铜化合物/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中所述硫源溶液内的硫源包含Na2Sx,x为1、2,3或4,溶剂包含有机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盐选自CuCl2•2H2O、CuSO4•5H2O、Cu(CH3COO)2和Cu(NO3)2•3H2O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选自聚丙烯晴或聚乙烯吡咯烷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氧气氛采用空气气氛。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性气氛选自氮气和/或惰性气体气氛。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采用二甲基二酰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0506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