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11495.5 | 申请日: | 2016-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43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宍田佳谦;伊达健二;黑宫孝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87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蒋亭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 ||
1.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
正极极板,包含锂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负极极板,包含碳作为负极活性物质;
间隔件,按照第一面与所述负极极板相接、成为所述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与所述正极极板相接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正极极板与所述负极极板之间;和
电解液,在有机溶剂中溶解锂离子作为电解质,
所述间隔件由支承层和比所述支承层的孔隙直径小且孔隙率低的分离功能层构成,
所述分离功能层的孔隙的平均直径为0.3nm以上且0.8nm以下,所述分离功能层的孔隙率为大于0%且1%以下,所述分离功能层的平均膜厚为10nm以上且100nm以下,
所述支承层和所述分离功能层中的一个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侧,另一个配置于所述第二面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间隔件的所述第一面侧配置所述分离功能层,在所述第二面侧配置所述支承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功能层的平均膜厚小于所述支承层的平均膜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功能层的孔隙直径的平均值小于在所述电解液中溶剂化的多价离子且大于锂离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阻止铁、铜、锌、锡、钴、镍和铬中的至少任一个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移动的比率高于所述间隔件阻止所述电解液中存在的锂在所述间隔件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移动的比率。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功能层的材料为选自再生纤维素、纤维素酯、聚丙烯腈、聚四氟乙烯、聚酯系聚合物合金、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砜、聚醚砜、聚乙烯、聚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乙烯醇、乙烯-乙烯基共聚物、以及聚氯乙烯中的任一种。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层的材料为选自再生纤维素、纤维素酯、聚砜、聚醚砜、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维纶、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乙烯、聚丙烯、聚酯、以及聚偏二氟乙烯中的任一种。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功能层也形成于与所述支承层的侧壁相接的区域。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功能层的与所述支承层的侧壁相接的部分的膜厚小于与所述正极极板或所述负极极板相接的部分的膜厚。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功能层的与所述正极极板或所述负极极板相接的部分的膜厚越接近所述支承层的侧壁侧越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1149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叠片机用卷绕头及其工作方法